1987年,沙特花了35亿美元,从中国购买35枚东风—3导弹。有趣的是,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个大便宜,生怕对方反悔,签完赶紧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的北京,料峭春寒尚未褪去,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军售谈判正在某个不起眼的办公楼里进行。 谈判桌两端的气氛微妙至极——沙特亲王不停地用丝绸手帕擦拭额头的冷汗,而中方代表则在暗自琢磨着如何开口报价。 这一幕情形,在当时可能显得有些滑稽,但历史会证明,这场看似尴尬的谈判,最终成就了一笔堪称经典的双赢交易。 三十五亿美元,三十五枚东风-3导弹,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误会与惊喜的离奇故事。 这场交易让沙特获得了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也让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收获了相当于全年外汇储备1.75倍的巨额资金。 更有趣的是,交易双方都坚信自己占到了天大的便宜,以至于生怕对方临时变卦。 要理解这场奇妙的交易,我们得先看看当时沙特的处境,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中东大国,表面上富可敌国,实则困境重重。 西边是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战机,动辄跨越沙特领空轰炸邻国,东面是伊朗虎视眈眈的快艇,时常在波斯湾劫掠商船。 北边则是两伊战争的硝烟,把沙漠的夜空映得通红,沙特王室在利雅得王宫开会时,甚至不得不在落地窗前架设防弹钢板。 面对这样的困境,沙特向美国求购导弹却碰了一鼻子灰,美国以"中程导弹不得流入中东"为由,直接拒绝了这位"盟友"的请求。 转向苏联,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沙特在苏联眼中始终是对手阵营的一员。 山重水复之际,沙特想到了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为了不引人注目,沙特派出的亲王特意在马来西亚绕了一圈,又转道香港,这才低调抵达北京。 中方对这位贵客的诚意给予了积极回应,不仅安排其参观了导弹基地,还进行了实弹发射演示。 当东风-3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时,亲王的瞳孔猛然收缩——他终于找到了能够震慑对手的利器。 真正的戏剧性转折发生在价格谈判环节,中方原本打算以每枚一千万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但考虑到对方的财力雄厚,决定把价格提高到一亿人民币。 谈判代表们提心吊胆,生怕这个"天价"会把沙特人吓跑,殊不知,当时的沙特国王给亲王设定的心理价位,是每枚2.3亿美元! 1987年年底,这笔交易很快完成,沙特用集装箱运来了35亿美元现金,而中方也开始秘密运送这批注定改变中东军事格局的导弹。 这些涂着沙漠迷彩的东风-3一经部署,就给沙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它们的射程高达2800公里,可以覆盖整个中东地区,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在当时根本无法被有效拦截。 这笔投资很快就收到了回报,1990年,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后对沙特虎视眈眈。 面对威胁,沙特只是不慌不忙地在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东风-3导弹进入发射阵地的画面。 这种别具匠心的"示威"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伊拉克军队在距离沙特边境三十公里处戛然而止。 有趣的是,这些造价不菲的"大炮仗"至今都未曾实弹发射过,有人计算过,按照购买价格平摊,这些导弹每天要"烧掉"30万美元。 但在沙特人看来,这笔投资却是极其划算的,正如当地的贝都因人所说:"能让豺狼整夜蹲在帐篷外却不敢掀开帘子,再贵的猎枪都值得。" 回看这段历史,最令人称奇的是当初那个美妙的"误会",中方担心一亿人民币的要价太高,却不知道对方的心理预期是这个数字的七倍以上。 沙特方面则以为自己占了个大便宜,生怕中方发现美元汇率差额,这种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便宜的局面,在国际军售史上恐怕都是绝无仅有。 如今那些静立在发射井中的东风-3导弹早已成为历史见证,它们见证了一个石油王国如何用35亿美元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 也见证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如何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站稳脚跟,在中东的广袤沙漠上,这些导弹依然像沉睡的骆驼一样静默着,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和平的最好保障。 信息来源:纪录片《1987年沙特购买东风3导弹,35亿换20年和平,中东无人敢惹!》
🌛中国用20年时间,吃透了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却留下了一大遗憾!若非乌克兰硬
【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