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和消失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何以传承数千年绵延

津门张姐 2025-02-22 02:36:33

道中华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和消失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何以传承数千年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强盛时,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拒绝、冲突,而是尊重、吸纳,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大唐盛世和宋元时期贸易大港泉州的历史就极具说服力。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伟大包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哲学和信念,就是“物一无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和信念。这里说的“同”就是“一”,就是绝对的同一,排斥异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而“和”则是不同文化成分、因素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所以“和”就意味着包容,意味着开放。

中国人把自己的文明理解为一个包含有多种因素,可以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新的价值的复杂系统,所以不会对新加入的因素抱有恐惧和敌视的态度。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够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泉州古名“刺桐”,在唐代就是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两代进入全盛时期。在这个繁华的贸易港口城市,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局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居住区、寺庙、街道、旅馆、库房”,“每种民族的人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当时到过泉州的一位犹太商人特别强调,“所有人都被允许按照自己的信仰来行事,因为他们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自己灵魂的拯救”。

除了犹太人,当时的泉州还生活着大量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基督教、印度教也在这里传播,并留下不少遗迹。始建于唐武则天年间的佛教寺院开元寺,集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并存:除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外,还有印度教题材和风格的石柱,西亚风格的狮子浮雕,欧洲风格的有翼天使式的飞天。

盛唐时期在文化上显示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势,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五彩缤纷的景象。

比如在艺术领域,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筚篥、横笛、羯鼓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和“胡乐”相伴的是“胡舞”,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当时在宫廷中经常表演“胡乐”和“胡舞”。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世界上一些地方出现了“中国威胁论”。这种“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纠结在一起,向世界传播一种观念: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发生冲突,一种处于强盛时期的文明必然殖民、扩张、称霸,输出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文化来消灭、代替异己的文化。

我为中国来点赞 这种“中国威胁论”起源于西方人对非西方文明的误解,其原因既有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隔膜。西方人把中国的变革和发展纳入西方曾经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以此论证中国崛起后必然像他们自己过去那样殖民、扩张和称霸。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用一种“普遍主义”来理解“文明”,认为人类文明只可能有一条发展道路,也就是他们已经走过的道路。

0 阅读:0
津门张姐

津门张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