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年产45亿吨煤炭的背景下,我们却还要花费1200多亿人民币,从印度尼西亚进口2.4亿吨煤炭,这一现象乍看之下似乎极为矛盾。一方面,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国内煤炭资源可谓堆积如山;另一方面,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我们却选择从国外进口,还要支付高额费用。这到底是为何?
问题的核心在于生产成本和运输效率的对比。印尼的煤炭资源丰富,开采相对容易,露天矿场随处可见,一吨煤的生产成本仅需200块人民币。而在中国,尽管拥有先进开采技术,但很多煤矿资源深埋地下,开采难度和成本明显增加,平均每吨煤的成本在200到500元之间。此外,从西部北部的煤矿产地,通过铁路长途运输到南方沿海地区,再到最终用户手中,成本和时间消耗大量。而相比之下,印尼的煤炭运输则要简单经济得多。巨轮装货,海上航行几天即可抵达中国沿海港口,运输成本有效控制。这不仅节约了资源,更提高了效率。
细究这背后的经济账,“划算”一词成为争论的焦点,却远不止经济账本这么简单。沿海电厂使用印尼煤炭,减少了成本,稳定了电价,有效避免了电费上涨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同时,进口印尼煤炭也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联系,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拓展了战略纵深。从长远来看,这一做法显然是更为理智的选择。虽然有人质疑这种“败家”行为,但实际上,这是在衡量了各方面利弊之后,做出的合理决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煤炭产业可以因此自得其乐。对标印尼煤炭的“低价冲击”,国内煤矿必须努力提升竞争力,改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从长远来看,提升国内煤炭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仍需时间和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踏实推进技术创新。不仅仅在今天,从一个长远的角度,中国进口印尼煤炭,是一场深谋远虑的战略选择。这并非单纯的买卖,而是综合经济效益、环保要求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策。最终,这种选择不仅利于眼前的经济账,更为国家能源命脉的长远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漠胡杨草
先说明,铁路货运要是放开了拉,运费坑口煤电直接接入铁路网结算,新疆和宁夏两边的煤,给西南地区能撑死,华东地区中转中心在湖北即可,现在是全平衡的情况,水运成本到港开采,印尼可以做到15-20的开采成本,坑口300就可以出,到东南沿海地区港口价500-700的结算价,这种海运➕开采成本导致的价格优势,很难撼动,除非进口煤炭配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