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在民国时期的军事才能备受争议,既有人称赞他为“小诸葛”,也有人质疑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探讨白崇禧是否名不副实,我们需要从他实际指挥的战役和战略来深入分析。以龙潭战役为例,白崇禧用他精妙的战术成功包围孙传芳的七万大军,直接转变了南京的战局,这一举措在整个民国时期堪称顶级操作。
不仅是在龙潭战役,白崇禧的战术才能还体现在他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并在实战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例如,1939年冬季攻势中,他成功指挥十大战区协同作战,使日军只能龟缩在铁路线附近。这种大手笔的协调和部署,绝非普通将领能够做到,堪比同时下十盘棋并且每盘都占据优势。同样,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桂军在大别山围困刘邓大军,差点将其彻底消灭,显示了他出色的反包围和灵活作战能力,这些都为他赢得了“小诸葛”的美誉。
不过,战术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白崇禧在战略上的短板。在关键的淮海战役中,他选择避战,使得解放军得以集中力量横扫其它国军部队;在衡宝战役中,白崇禧的防线更是迅速崩盘。这些重大失误反映了他在政治和军事全局把控上的不足,与粟裕这样的全能帅才相比,白崇禧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而非顶级的战略家。尽管他在单场战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在决定成败的大场面上,他的不足则暴露无遗。这也正是对白崇禧军事才能最真实且全面的评价方式。他称得上优秀,但要说封神还差些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