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冉益智叛变,并供出了罗广斌,罗广斌的哥哥是中将,特务头子怕得罪他,就提前打了招呼:“你弟弟是共产党!” 1948年的重庆,国民党统治已经开始出现动摇。一个秋日的早晨,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文件被送到了罗广文将军的案头。这份密报不同寻常,它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他的亲弟弟罗广斌,正是中共地下党员。 这个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就在同年9月,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被捕后叛变,交代了大量地下党组织的信息。在他提供的名单中,赫然写着罗广斌的名字。对于特务机关来说,这个发现令他们左右为难。一方面,罗广斌的地下党员身份已经确认;另一方面,他是中将司令官罗广文的亲弟弟,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军中高层的不满。 特务头子徐远举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先向罗广文通报这一情况。这个决定背后,是特务机关对军方势力的忌惮,也是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不得不做出的权衡。毕竟在当时的重庆,军队的力量不容小觑,而罗广文作为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官,更是位高权重。 消息传达后,罗广文的反应出乎特务机关的预料。他既没有震怒,也没有明确表态,只是示意自己知道了这件事。这种模糊的态度,给了特务机关一定的操作空间。最终,他们决定依法处理,但在程序上会有所照顾。 就这样,1948年9月,罗广斌在成都被捕,随后被押送到重庆渣滓洞监狱。特务机关对他的审讯有别于一般的地下党员,既要体现纪律的严明,又要顾及他特殊的家庭背景。正如徐远举在押送罗广斌之前特意打招呼说的那句话:"你弟弟是共产党!"这句话背后,既是对罗广文的一种交代,也是对下面办案人员的一个暗示。 在此之后的审讯中,特务们确实对罗广斌采取了相对缓和的态度。他们不敢轻易对其使用严刑,生怕因此激怒了罗广文。这种处境,某种程度上也给了罗广斌周旋的空间。然而,这种表面上的"优待"并未动摇罗广斌的立场。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哥哥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上。 这场发生在1948年的特殊案件,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诸多特点:血缘关系与政治立场的冲突、革命理想与家族情感的较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关系网。而这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当亲情与信仰发生冲突时,人们是如何做出抉择的。这也正是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深刻启示。 在渣滓洞监狱的审讯室里,气氛格外凝重。1948年11月的一天,特务头子徐远举带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曾任重庆市委副书记的冉益智。这位曾经的地下党高级干部,此时已经叛变革命,成为了特务机关的重要棋子。作为批准罗广斌入党的上级,冉益智的出现本应该对罗广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面对这位背叛组织的叛徒,罗广斌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立场,严词拒绝了任何合作的可能。 这场较量的结果,是罗广斌第二天就被戴上了沉重的脚镣。但是,狱中难友们的慰问与支持,却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斗争的决心。在随后的日子里,罗广斌开始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敌人周旋。他深知因为哥哥的关系,特务们不敢对他使用过于严厉的刑罚,这给了他一定的活动空间。 在狱中,罗广斌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警觉性和斗争精神。他积极与其他被关押的同志互通信息,甚至冒险给新被捕的地下党员齐亮传递纸条,告知狱中的情况。这一行动虽然被特务发现,导致他又被加上一副脚镣,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相反,这些磨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他甚至开始对特务的任何询问都不予回应。最终,特务机关不得不将他转移到关押重犯的白公馆。 1949年11月,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在重庆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11月27日,就在国民党即将溃逃之际,他们下达了秘密处决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志士的命令。当晚的处决行动一直持续到深夜,而此时白公馆还剩下罗广斌等19人未被处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当天负责看守的杨钦典,在长期接触中被革命者们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染。此时,他目睹了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内心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而罗广斌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在特务头子雷天元带人前往渣滓洞协助处决行动的空档,罗广斌成功说服了杨钦典,最终打开了牢门,使19名革命志士全部获救。
如果有一天,小乌确实顶不住了。我认为泽连最好的归宿,就是以身殉国。终有一天在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