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2岁章太炎穷得连2块钱的烟都买不起。43岁杜月笙掏出1000大洋,想请他写篇文章,章太炎:不写!几月后,章夫人瞒着丈夫,笑眯眯地收下了1000大洋。 1931年的中国,政局动荡,民生艰难。这一年,年逾花甲的章太炎已经62岁,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学大师,如今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雪上加霜的是,章太炎的侄子居住在上海法租界,与一位有背景的人士发生了房屋纠纷。章太炎的侄子无力对抗对方的势力,便向叔叔求助,这更加重了章太炎的心理负担。 1931年,43岁的杜月笙已经成为上海滩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青帮的领袖,他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赌场、鸦片烟馆,逐渐延伸到商业、政治等多个领域。 杜月笙虽然出身卑微,但他深知在中国社会,要获得真正的尊重,除了金钱和权力,还需要文化底蕴的加持。 然而,尽管杜月笙在上海滩呼风唤雨,但在文化圈内,他始终是个局外人。他多次表达过想与章太炎结交的愿望,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和门路。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恰在此时,章太炎为解决侄子的房屋纠纷,迫于无奈,决定寻求外界帮助。他早就听闻杜月笙在上海的势力和名声,知道这位青帮大佬在法租界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经过一番思索后,章太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杜月笙写了一封求助信。这封信对杜月笙而言,无异于天降机缘。 问题解决后不久,杜月笙便亲自登门拜访章太炎,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在交谈中,章太炎询问了杜月笙名字的由来。当得知杜月笙是因为农历七月十五满月之夜出生而得名时,章太炎若有所思。片刻沉吟后,章太炎建议给杜月笙更换一个更为大气的名字。 杜月笙听闻章太炎愿意为自己取名,受宠若惊,连忙表示愿意接受。章太炎随即提议杜月笙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引经据典解释道:"笙者生也,镛者功也"。 某日,杜月笙再次登门拜访章太炎,这次他带着一个特殊的请求——希望章太炎能为青帮撰写一篇历史文章,借助章太炎的学术权威,为青帮树立更为正面的社会形象。为表诚意,杜月笙准备了1000大洋作为酬谢。 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1000大洋绝对是一笔巨款。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而这笔钱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维持一年的体面生活。 然而,面对这笔丰厚的报酬,62岁的章太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坚定地告诉杜月笙:"不写!"这简短的两个字背后,是章太炎作为一代学人的坚守与尊严。 杜月笙虽然失望,但也不得不佩服章太炎的气节。他没有强求,而是礼貌地告辞,将那1000大洋带走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章太炎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年事已高的他开始频繁生病,需要不少医药费。此时的章家,生活已经捉襟见肘,医药费的支出更是雪上加霜。 章太炎的夫人目睹丈夫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而家中的经济状况却无法支撑必要的医疗开支,内心十分焦急。虽然章太炎在学术界享有盛名,但名声并不能换来实际的经济支持。在这种困境下,章夫人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她听说杜月笙一直对章太炎很是敬重,便暗中与杜月笙取得了联系。在一次私下的会面中,章夫人委婉地向杜月笙透露了家中的困难,并暗示如果杜月笙能够以其他方式提供帮助,章太炎的态度可能会有所转变。 几个月后的一天,杜月笙再次派人登门拜访章家。这次,他依然带来了那1000大洋,但名义已经变成了"向章先生请教国学的学费"。章太炎恰巧外出,前来送钱的人便将钱交给了章夫人。 章夫人笑眯眯地收下了这笔钱,并承诺会向丈夫转达杜月笙的敬意和学习国学的请求。她没有告诉章太炎这笔钱的具体数额,只是说杜月笙送来了一些学费,希望能够得到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月笙与章太炎之间的关系逐渐超越了单纯的金钱往来,发展成为一种相互尊重的深厚友谊。杜月笙经常抽空到章太炎府上聆听教诲,虚心请教国学知识和处世之道。 章太炎也渐渐对这位出身绿林的弟子产生了真诚的情谊。他开始认真指导杜月笙学习国学,为他讲解经史子集,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章太炎的指导下,杜月笙的文化素养有了明显提升,言谈举止也更加儒雅。 后来,当杜月笙决定修建杜家祠堂时,章太炎不顾国学大师的身份,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标志着两人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章太炎这位声名显赫的国学大师,竟然愿意为一个青帮领袖修订家谱,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1931年,62岁章太炎穷得连2块钱的烟都买不起。43岁杜月笙掏出1000大洋,
历史有小狼
2025-02-21 19:39:30
0
阅读:836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片可就大不一样了摸了摸
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路人
问题是:到底杜月笙是否对社会有丁点的促进?
用户10xxx48 回复 02-22 14:46
杜月笙在抗战时不做汉奸,资助新四军,就这点你讲对社会有否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