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源媒汇
作者|谢春生
光伏告别保价又保量的“铁饭碗”时代。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或政策”),决定推进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实现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
这是继2021年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层面针对发电侧电价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新能源电价即将进入全面市场化时代。
自2009年以来,多项关乎价格、财政、产业等支持性政策陆续出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比例超40%,达到14.1亿千瓦。
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下,实行固定价格的新能源上网电价策略,显然已不能充分匹配当前的市场供求现状,急需“市场化改革”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如今,在各地电路市场高速发展和规则逐渐完善的基础下,加之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大幅缩减,为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不禁令外界好奇,新能源入市政策对光伏行业,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01
新能源入市重塑价值分配
在投资成本持续走低以及装机占比不断提高的市场趋势下,光伏补贴退出市场是必然的。此番改革,围绕着市场方向展开,便是最好的佐证。
根据《通知》内容梳理显示,重在三点:一是全面市场化。政策指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原则上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交由市场决定。
市场交易方面,新政鼓励企业与用户签订多年购电协议,提前锁定收益。具体来看,在中长期市场,允许供需双方结合新能源出力特点根据实际灵活调整,同时缩短交易周期至“周、多日、逐日”;现货市场,除去适当放宽限价外,还允许新能源成本收益与电价在工商业尖峰电价间进行浮动。
当现货价格波动创造套利空间、中长期合同锁定基础收益,电力市场正在重塑能源价值分配的逻辑。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从此正式告别“官方”定价,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在电力市场的“场内同权”。
二是建立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后,在结算环节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按机制电价结算。
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别是光伏发电集中在午间,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后,午间电力供应大幅增加、价格明显降低,晚高峰电价较高时段又几乎没有发电出力,新能源实际可获得收入可能大幅波动,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可让企业有合理稳定的预期。
三是增量与存量项目的分类施策。政策明确,2025年6月1日后投产项目划定为增量项目,反之则为存量项目。
存量项目仍可享受一定保障性收购;增量的光伏项目,则需要通过市场化竞价形成电价,这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对此,有观点分析认为,新能源资产有望得到重估,类比历史上二滩、三峡水电站,新能源在电量和电价的预期有所稳定,PB有望得到提升,而大唐新能源、中国电力、新天绿色能源、浙江新能、龙源电力、晶科科技、中广核新能源、节能风电等企业有望获益。
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的“新老划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部分省市可能存在潜在抢装潮,叠加老项目更新改造,这也给一批光伏企业在新技术上带来机会。
此外,政策明确绿证与电力市场分离,但高耗能企业强制绿电采购比例提升至35%,绿电溢价空间成为关键竞争力。同时,跨省交易壁垒的破除,如特高压优先外送、电价上浮50%,将推动西北“沙戈荒”风光基地项目价值重估。
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势必会推动光伏企业向“高效+储能+智能调度”模式转型。
02
利好光储一体化
新能源入市后,光伏企业将会面临着系统调节带来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光伏需与储能协同发展。
政策强调,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前置条件。
短期来看,不强制配储后,由于需求下降,储能产业链厂商面临“阵痛”在所难免,像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74.6%依赖新能源配储指标,这就需要产业链各方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来适应当前发展规则。
有专业人士指出,为了并网的源侧配储是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所有的成本都被平摊进系统成本里。
入市交易后,比如中午(光伏)电价可能低于火电,甚至可能负电价,例如浙江曾出现-0.2元/度,极有可能会压缩光伏电站收益,这就会倒逼光伏企业自主去配储。如此一来,主动配储就会形成一个价值的循环。
长期来看,政策肯定是利好储能的。加上政策推动储能从“成本项”转向“收益项”,这里面又给企业留出诸多可操作空间,如共享储能模式可通过容量租赁、电力现货套利、辅助服务等多重收益分摊成本,且宁夏、江苏等地已试点独立储能容量租赁机制,未来需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
此外,储能度电成本需降至0.3元以下才能具备经济性,也倒逼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整合。
上述因素驱动下,光储一体化将会成为主流趋势。通过光储融合,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能源需求。
同时,业内也普遍认为,“光储一体化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工商业场景中,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的结合更具优势。”
随着此次电价改革的深入,也标志着新能源行业正式进入“真刀真枪”竞争时代。
对光伏行业而言,市场化机制将加速技术降本与模式创新;对储能行业而言,需求从“政策强制”转向“经济性驱动”,倒逼盈利模式突破。
同时,此番改革不仅是定价机制的调整,更是电力系统从计划、保供向市场、调节转变的关键之举。
在现货市场的价格信号驱使下,新能源的波动性成本被显性化,迫使全产业链重构商业模式与技术路径。
短期来看,改革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但长期将引导资源高效配置,为“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制度基础。
未来,随着绿证市场、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协同深化,新能源的绿色价值将进一步释放,最终实现“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平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