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家挪威公司向中国大连船舶重工集团(DSIC)订购了8座海上钻井平台

会发光得暹罗 2025-02-21 19:26:18

2013年,一家挪威公司向中国大连船舶重工集团(DSIC)订购了8座海上钻井平台。看似是一笔令人期待的订单,却隐藏了一系列陷阱,这不仅令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还暴露了国际商业环境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Seadrill公司以其设定的苛刻合同条款和较低的预付款,给DSIC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这些问题也最终导致了这家中国船舶重工企业的破产。

与Seadrill的合作一开始就显得不寻常。尽管订单金额高达130亿,但合同条款中仅支付10%的预付款,远低于行业惯例的30%-50%。此外,任何纠纷都需要在挪威进行仲裁,这使得DSIC在国际争议中处于劣势。这一切似乎都为后来Seadrill的“翻脸不认人”埋下了伏笔。五年后,当DSIC完成了所有钻井平台的建造,Seadrill却以各种理由取消订单,甚至要求DSIC赔偿损失。这样的做法不仅让DSIC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还导致其在挪威仲裁中败诉,不仅拿不到尾款,还背上了巨额债务。这种案例不仅发生在DSIC身上,韩国的大宇造船也曾遭遇同样的问题,Seadrill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合同漏洞,让这些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尽管面临如此艰难的处境,DSIC却没有一蹶不振。大连市政府和中国信保的支持成为企业重新振作的坚强后盾。通过破产重组、政府注资和资产整合,DSIC逐步渡过难关。同时,企业也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加强合同审查和风险评估,积极开拓新能源船舶与环保型船舶等新兴市场。重整期间,DSIC继续推进在建项目,成功交付了两座自升式平台,并完成了全国首艘8500方LNG加注船的下水任务,同时还获得了总额约20亿的新订单。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新的生机,也重新赢得了市场的信任。DSIC的努力和转型,不仅是中国制造业韧性与实力的体现,也给国际商业环境中每一个有志于公平竞争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DSIC从破产边缘重生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商业陷阱时的不屈不挠和自我提升。弗雷德里克森这样的企业,通过不诚信手段谋求利益的行为,终将被国际社会孤立。这一事件也为全球的企业敲响警钟,在国际合作中务必要提高警觉,避免类似风险,再次表现出诚信和公平对商业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0 阅读:39
会发光得暹罗

会发光得暹罗

会发光的暹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