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哥在联合国的一番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他明确指出美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诸多不实言论,并用数据进行有力回击。耿哥的这番言论不只是简单的批评,更深层次上体现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态度的转变和自信的彰显。
对比史实不难发现,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成效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北约总共投入1200亿美元支持乌克兰购买装备,然而俄罗斯凭借一些基础设施和中国产民用工具竟然坚持了两年多。耿哥的一番言论不仅点明了这点,更以幽默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军工的潜力。他提出,即使工人下班吃碗烩面的时间,中国的生产线也能造出足够用一周的无人机,这是对比当前实际战场上的装备制衡,进一步凸显了西方军备在持续消耗中的窘态。
最后的升华是无法忽视的,中国的军工产能已经摆在明面上。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无人机是真实存在并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无论是俄乌战场上使用的无人机,还是山东某县转型造炮弹的故事,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中国不仅能造,还能大规模地、持续地制造。耿哥的言论实际上是一种战略威慑:如果中国全面下场,这些北约国家的军火库存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这一策略不仅震慑了美俄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保持和平但不畏战的坚定立场。
这番话并不仅仅是为了帮俄罗斯说话,而是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新定位和作用。强大的军工实力、快速的生产能力和务实的战略态度,使得中美俄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利益较量中,中国拥有了更多的战略主动权。而所有这一切,正是耿哥这番掷地有声的言论的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