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在参加华中局党委扩大会议时,被坐在侧边的女速记员吸引住了。这个女速记员不仅记录会议内容速度快,还长得端庄文雅。那么,这个女速记员是谁呢?后来怎么样了呢? 1942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仅一年,国共两党的矛盾依旧尖锐。然而,面对日寇的凶残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一切抗日力量大联合"的方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华中局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茅山深处,召开了一次党委扩大会议。 会议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在战争硝烟弥漫、生死难卜的年代,能有片刻的安宁与美好,对于每一个与会者而言,都是一种无上的慰藉。对于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来说,这次会议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而在这次华中局党委扩大会议上,一位年轻的女速记员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她端坐在会场一隅,聚精会神地记录着每一位发言者的观点。飞速移动的铅笔,娟秀的字迹,无不彰显着她的才华。但更令张爱萍倾心的,是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文雅气质。 茶歇时分,张爱萍向身旁的同志打听那位女速记员的身份。得知她名叫李又兰,是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的班长,张爱萍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亲切感。原来,李又兰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者。 李又兰,1919年出生于宁波,出身于爱国实业家李善祥的家庭。作为家中的次女,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熏陶。她身上既有大家闺秀的温文尔雅,又具备了平民女子的朴实和善良。然而,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她那颗始终怀揣着忧国忧民之心的赤诚之心。当全国的枪声响起,面对战争的风云变幻,李又兰并没有选择隐匿于富贵的生活中,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的后援工作中,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国难当头时的责任与担当。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沦陷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李又兰并没有被家族的富贵生活所困,她和父亲李善祥一道,离开了宁波,返回了位于小港的家乡,投入到战时的社会服务与支援中。她的选择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一种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与责任感。面对国土的沦陷与百姓的疾苦,她选择与父亲一道,站在了抗日的最前线。 1938年3月,李又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同前往武汉,当时武汉正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政治军事重心汇聚于此。与此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所在地。听闻此地有机会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李又兰与同行的伙伴们决定通过该办事处寻求去延安的机会,投身到更直接的抗战行动中。 然而,武汉的局势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武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布满了国民党的特务。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不必要的麻烦,李又兰与其他青年人未露出任何急切的姿态,而是巧妙地做出了若无其事的样子,避免了特务的干扰。尽管如此,李又兰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她明白,自己此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参加更直接的战斗,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在武汉,他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那时天色已晚,但李又兰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兴奋。当她和伙伴们看到挂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牌子时,激动不已,几乎跳了起来。她和同行的青年们急切地涌入办事处,要求见周恩来——一位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周恩来不仅是中共中央长江局的重要负责人,还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对李又兰等人的坚定决心,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虽尽力解释周恩来工作繁忙,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执意等待,不愿离去。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李又兰和其他同学们不愿轻易放弃,坚决守在办事处。终于,在经过一整天的等待后,他们终于在深夜见到了周恩来。尽管已是夜深人静,但周恩来依然耐心地接见了他们,展现出了他一贯的温和与关怀。在这次会面中,周恩来明确告诉他们,由于风陵渡已经被日军占领,通往延安的路已经变得异常艰难。为了不让他们的努力白费,周恩来建议他们前往南昌的新四军办事处,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 这一会面让李又兰深受鼓舞。尽管未能如愿去到延安,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为革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在武汉的经历,也深深影响了她日后的行动与选择。而在延安,李又兰与当时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张爱萍,逐渐熟识。两人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张爱萍坦言,当时这些坚持要见周恩来的青年学生,的确让人有些“无奈”。李又兰笑着回应:“我就是那十几个人中的一个!”这段回忆引得二人开怀大笑,真可谓“冤家路窄”,笑谈中更能感受到那段艰苦岁月里的温情。 1942年8月8日,在新四军军长陈毅的首肯下,张爱萍和李又兰喜结连理。那是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婚礼,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奢侈的宴请,有的只是战友们真诚的祝福和革命家庭的温馨与甜蜜。 婚后,张爱萍和李又兰并肩作战,在革命的道路上风雨同舟。他们先后育有三子一女,子女们都继承了父母的革命事业,在军队中担任要职。
1942年1月,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在参加华中局党委扩大会议时,被坐在
安琪小世界
2025-02-21 16:15:58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