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名中国水手遭遇海难,漂流了5天后,遇上一艘美国军舰。他激动地挥手求救,不料军舰上的人竟朝他举起了枪…… 1942年11月23日,大西洋上空阴云密布。"贝洛蒙号"邮轮正在执行一项重要的战时运输任务,从英国驶向美洲。 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海面的平静。德国U-172潜艇发射的第一枚鱼雷,准确击中了邮轮的船体。 在这艘英国邮轮上,有一位来自中国海南的年轻水手潘濂。当第一声爆炸响起时,他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迅速穿上救生衣冲向甲板。 第二枚鱼雷紧随其后,"贝洛蒙号"开始快速下沉。潘濂不得不纵身跳入冰冷的海水中,海水的温度让他全身一颤。 巨大的漩涡将他卷入海底,所幸他及时抓住了一块漂浮的木板。等他重新浮出水面时,"贝洛蒙号"已经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这位年轻的东方水手,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大西洋上的求生之旅。六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怀揣梦想的海南青年。 1936年,18岁的潘濂来到香港,在父亲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成为了英国"坦达号"游轮上的一名学徒工。 在"坦达号"上,潘濂表现出色。他不仅工作勤恳,还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英语。 半年后,他的优秀表现得到了船长的认可,破格提拔他为正式侍应生。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很少有中国人能在外国轮船上获得这样的晋升机会。 三年后,他的能力再次得到肯定。1939年,潘濂被调往更为豪华的"贝洛蒙号"邮轮,并升任为二级侍应生。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他调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闪击波兰,整个欧洲陷入战火。 大西洋的海水冰冷刺骨,潘濂紧紧抱着那块救命的木板。四周除了漂浮的船只残骸,看不到任何活人的踪迹。 黑夜和白天交替,潘濂在海上漂浮了整整五天。每一秒钟都是与死神的博弈,海水的浸泡让他的皮肤开始发白发皱。 第五天的清晨,远处突然出现了一艘军舰的轮廓。军舰上飘扬的星条旗让潘濂看到了生的希望。 他用尽全身力气挥手示意,但迎接他的却是军舰上士兵警惕的枪口。在二战时期,任何漂浮物都可能是敌方的诱饵或伪装的潜艇。 这次求救的失败并非偶然。当时的太平洋战场,日军经常伪装成遇难者实施偷袭,这让盟军对亚洲面孔格外警惕。 所幸,这并不是潘濂的终点。在军舰离去后不久,他发现了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井"字形救生木筏。 这个木筏成了他的第二次生机。木筏中间的救生槽里固定着两个大桶,一个装着食物和求生工具,另一个装满了140升淡水。 面对有限的物资,潘濂开始了严格的配给计划。每天定量分配食物和水,确保能够坚持更长时间。 但仅仅依靠现有物资是远远不够的。潘濂开始思考如何获取更多的食物来源。 他用手电筒中的弹簧制作鱼钩,用木筏上的绳子做鱼线。鱼饵则是从木筏上刮下的藤壶等海洋生物。 日复一日,潘濂在海上漂流。太阳烤伤了他的皮肤,海水侵蚀着他的伤口。 为了避免被太阳暴晒和雨水淋湿,他用木筏上的备用帆布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遮挡。这个小小的庇护所不仅遮风挡雨,还能够收集雨水补充饮用水。 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的食物逐渐消耗殆尽。潘濂不得不开发新的食物来源。 他发现木筏上不时会停落一些海鸟。这些海鸟成为了他新的猎物,它们的血液可以补充水分,肉则是难得的蛋白质来源。 除了海鸟,潘濂还尝试捕捉更大的猎物。他用剩余的肉块做诱饵,成功钓上了一些海鱼。 为了延长食物保质期,他把鱼肉切成薄片,用海风和阳光晒干。这些鱼干虽然口感粗糙,但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食物。 在大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潘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海水的持续浸泡让他的皮肤开始溃烂,关节处出现了脓疮。 阳光和海风的双重侵蚀让他的嘴唇开裂,皮肤变得干燥。缺乏维生素的饮食导致他全身浮肿,经常发烧呕吐。 为了对抗这些身体上的折磨,他每天坚持在木筏上活动。即使浑身疼痛,也要保持基本的运动量。 他把木筏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一边用来晾晒鱼干,一边堆放淡水容器,中间则是他休息的地方。这样的安排让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变得井然有序。 在海上漂流了45天后,潘濂遇到了第二次获救的机会。一架美军侦查机发现了他,并为他空投了一个定位浮标。 但不幸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带走了这个希望。暴风雨不仅冲走了定位浮标,还带走了他剩余的食物和淡水。 这次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东方水手。他继续用自己的方法在海上求生,甚至开始尝试捕捉小型鲨鱼。 在漂流的第100天左右,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每天观察天气,寻找可能出现的风暴征兆,计算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方向。 直到1943年4月6日,漂流了整整133天后,潘濂终于看到了希望。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变成了浅蓝,这意味着他已经接近了陆地。 三位巴西渔民发现了这个奇迹般生还的东方人,将他救上了岸。从被击沉的地点到获救的位置,他漂流了整整1200公里。 但正是这些挫折,让他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记录。133天的求生经历,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漂流纪录。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