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面汤呛死妻子案被告人当庭认罪认罚##律师说法#
陕西白水县李某春灌面汤致妻子死亡一案,是典型的性别暴力从隐蔽性施虐升级为致命性攻击的极端案例。根据尸检报告,受害者吴某莉生前遭受钢尺、皮带、菜刀殴打,最终因面汤呛入呼吸道窒息死亡。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肢体暴力的残酷性,更暴露了施暴者通过暴力手段维持家庭内部权力控制的意图。证据显示,吴某莉长期遭受家暴,面馆顾客普遍知晓其处境,但她因家庭责任、经济依附及社会观念压力未向外求助。这种“私密性”与“周期性”特征,正是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所定义的性别暴力核心表现——基于性别不平等权力结构的系统性压迫。
家庭暴力绝非“家务事”,这话已经说了不知多少遍了。本案中的钢尺、皮带、菜刀等工具,恰是父权暴力具象化的“规训器械”。当李某将滚烫面汤灌入妻子口腔时,他不仅在摧毁一个生命,更在表演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关系: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权。
最高法2023年典型案例明确“家庭暴力不属于从轻处罚情形”,强调施暴者单方过错。但2016 年至 2022 年期间,各级人民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仅有 1.5 万余份。到了2023年,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5695份,同比增长41.5%,侧面反映大量受害者仍需通过特别程序寻求保护,而非立即寻求刑事追责。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9.8万份,但同年检察机关起诉家庭暴力犯罪仅563人。本案悲剧亦揭示出法律实施中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当暴力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时,缺乏有效干预机制阻断暴力升级链条。
就算在诉讼中,家暴认定率也极低。根据北京市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发布的《北京市涉家庭暴力案件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320份涉家暴的判决书中,获得法院明确回应的案件数量仅有 74 件,其中认定构成家暴的仅20件。值得关注的是,在涉家暴判决书中,以《反家庭暴力法》为法律依据的仅为2例。
家暴案件举证难、隐蔽性强。根据全国妇联统计,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暴力后才首次报警,导致关键证据灭失。《报告》显示,不到20%的案件能提供伤情鉴定或报警记录。
吴某的死亡,更是乡土性别秩序对女性多重绞杀的结果。经济层面,面馆作为家庭生计来源,本应赋予女性经济自主权,但李某控制经营收益,使妻子陷入“经济依附——难以逃离”的恶性循环。文化层面,“家丑不可外扬”的规训与“完整家庭”的道德绑架,迫使受害者沉默。而社区层面,目击者证言显示,邻居早知家暴存在却无人干预,印证了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若公共领域陷入沉默,反思性机制受阻,暴力可能因缺乏批判性讨论而蔓延。
这种绞杀机制甚至延续至司法救济环节。吴某家属要求“死刑立即执行”的诉求,本质上是对现有司法性别轻视的绝望反抗——当法律无法提供日常保护时,民众只能寄希望于极刑的震慑。这种“以死刑替代制度变革”的诉求,恰恰暴露了性别暴力治理的系统性失灵。
一碗灌入气管的面汤,终结了一个女性在婚姻中的漫长挣扎,也撕开了乡土社会性别暴力的血腥真相。当法庭以“故意杀人罪”追究个体刑责时,更需追问:这场悲剧背后,是何种社会结构性暴力在持续制造受害者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