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差役送来200两白银。但没多久,知县又说:送错了! 叶赫那拉·惠征,他本是神机营都统,位高权重,却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大败而归,朝廷震怒,一纸罪状革去了他的官职。 惠征心灰意冷,前程尽毁,一夜之间从官场得意人沦为阶下囚。这一打击之大,这位平日里意气风发的武夫实在承受不住,竟在一念之间自寻短见,了却残生。 在那悲恸的时刻,他的两个女儿,慈禧和他的妹妹,却只能硬着头皮,一路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这一路,姐妹俩饱受冷眼和闲言碎语。 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这两个女孩,她们的父亲不是皇亲国戚吗?怎么落到如此境地?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摇头叹息,却没人伸出援手。 路途漫漫,慈禧和妹妹瑟缩在灵柩旁,默默承受着路人的冷眼,心中悲苦难言。这一路的屈辱,在她们年轻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这位昔日的高官,叶赫那拉·惠征,就这样在一片冷漠中,在女儿的悲泣中,在路人的指指点点中,踏上了最后的归途。他的一生,就此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就在慈禧和妹妹心力交瘁之际,她们来到了清河县。灵船上的钱粮已经耗尽,姐妹俩正愁无计可施。就在这时,县衙里来了一个差役,说是奉了县令大人吴棠的命令,要送来200两白银作为祭礼。 慈禧听到这话,心里又惊又喜。这位吴县令,她从未听父亲提起过,竟然在这节骨眼上伸出援手。她连忙收下银两,感激涕零。 正当慈禧打算细问吴县令的情况时,那差役却似乎有急事要办,匆匆告辞了。慈禧虽然有些疑惑,但眼下也顾不了那么多,只盼着能早日将父亲安葬。 岂料,没过多久,吴县令亲自来到了慈禧的灵船上。他一脸歉意,说是手下人办事不利,把本该送给另一位道员的祭礼,错送给了慈禧。 慈禧一听,心里五味杂陈。原来这200两白银,本不是吴县令为她父亲准备的。她正想着要如何回绝,吴县令却摆摆手,说死者为大,既然已经送出,就当是他吴某人为叶道员尽的一点心意。 吴县令的一番话,让慈禧感动不已。在这人情冷暖的世道上,竟然还有如此通情达理的长官。她连连道谢,吴县令却谦逊地说,这都是应该的。 临走前,吴县令还特意叮嘱慈禧,路途漫漫,一定要保重。他这番话,更是让慈禧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艰难的时刻,能遇到这样一位知县,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间,咸丰帝驾崩,慈禧也从一个备受冷眼的皇子妃,变成了执掌朝政的太后。权力在手,慈禧开始了她的一番作为。 在那权力的巅峰,慈禧没有忘记,当年在那困顿潦倒之时,是谁向她伸出了援手。吴棠,这个名字,她一直铭记在心。 于是,一道道圣旨下达,吴棠的官运,就此一路高升。从一个小小的县令,到了后来位极人臣的四川总督,吴棠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 这一切,都源于他当年的一念之间。那200两白银,在他看来,不过是区区小钱,但对于慈禧,却是雪中送炭的恩典。 吴棠的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人们津津乐道,称赞他是个善人,有福之人。一个小小的善举,竟换来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这让世人看到了因果循环,善有善报的道理。 而慈禧,这位曾经饱受欺凌的皇子妃,也以她的方式,回报了这个世界的善意。她没有忘记那些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向她伸出援手的人。 这个故事,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永远不会被遗忘,即便是再微小的善意,也终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一天,慈禧和光绪一起看戏,突然,台上一个戏子指着光绪说道:“我演个假皇帝还有座
【3评论】【6点赞】
潇湘燕归来
慈禧的地也敢洗,无良自媒体的无耻真没有下限……[好生气]
用户18xxx08
老妖婆
大海
慈禧也有善良的一面。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五柳2013
她是你太奶奶,值得你歌功颂德?
淡淡忧伤
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