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不过是脾胃虚寒了,不难治!” 肠息肉的产生,绝非仅仅是胃肠局部的问题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2-19 18:32:48

“肠息肉,不过是脾胃虚寒了,不难治!” 肠息肉的产生,绝非仅仅是胃肠局部的问题,实则反映了体内整体脏腑功能的失调。《黄帝内经》有云:脾虚,体内便会积聚过多水湿,水湿不断聚集就容易滋生痰湿,气血运行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当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又较为旺盛时,长此以往,息肉便悄然形成。即便通过手术切除,可若体内环境依旧维持原样,根本问题未得到解决,痰湿依然存在,那么息肉极易再次生长。 《景岳全书》亦指出 “脾虚则气败,气败则痰生”,深刻阐述了脾虚与痰湿生成之间的紧密联系。脾胃一旦虚弱,其运化水湿的能力便大打折扣,导致水湿停滞,进而化为痰湿。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他常常遭受肚子冷痛的折磨,只要稍食凉物,就会立刻拉肚子。起初,他以为只是胃部不适,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但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这才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上了肠息肉。接受了息肉切除手术,可令人无奈的是,第二年息肉再次复发,只得再次切除。就这样,他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 4 次息肉切除手术。 实际上,患者所表现出的这些症状,皆是脾胃虚寒的典型表现。 由于脾阳不足,阴寒之气便在体内旺盛起来,致使小腹寒凝气滞,所以才会出现冷痛不适的症状。脾胃功能失常后,水湿难以正常运化,此时若再食用冷饮,脾胃犹如雪上加霜,腹泻也就极易发生。 患者自述,每年秋分过后,症状便会明显加重,夜晚甚至需要裹着热水袋才能入睡。我们通过腹诊发现,其脐周按上去如同囊裹着水,这与《医林改错》中记载的 “痰饮停聚” 特征完全相符。 从脾胃虚寒发展到肠息肉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阶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脘腹冷痛,且遇寒症状加剧,这是脾阳不足的明显标志; 发展到中阶,会出现完谷不化,晨起腹泻的现象,此为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所致; 到了终阶,便会形成痰瘀互结,最终导致息肉产生,正如《丹溪心法》所言 “痰夹瘀血遂成窠囊” 其病理演变过程为:脾胃虚寒,使得水湿停滞,反映在舌象上便是舌体胖大且有齿痕;水湿进一步凝聚,化为痰浊,此时舌苔变得腻滑,脉象也呈现滑象;痰浊阻滞气机,导致气滞血瘀,患者会感到腹痛位置固定;最终,痰瘀相互勾结,形成息肉。 既然问题根源在于脾,那么治疗便应从这个方向着手。遵循《脾胃论》“治脾三法”,我为患者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依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理论,选用理中丸加减温阳化饮,以振奋脾阳,驱散体内阴寒之气。同时,使用健脾补气、祛寒温中、化痰散结的药物,全方位调理患者身体。

0 阅读:265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