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市近日发布的新版《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引发热议,其中明确禁止在农村集体聚餐(俗称“坝坝宴”)中使用四季豆、野生菌、发芽土豆等高危食材。该规定将于2025年2月23日正式施行,主要针对单次聚餐人数达100人以上的活动。 四季豆未彻底煮熟时含有皂苷和红细胞凝集素,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脏器损伤。医生指出,大锅烹饪时受热不均更易引发中毒,此类事件在集体食堂和聚餐中高发。四川疾控数据显示,豆类是省内食物中毒案例的首要原因。该规定并非首次提出。2020年《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禁止使用高风险食材,泸州此次是对省级规定的本地化落实,并扩展到学校食堂等场景。 网友认为坝坝宴规模大、烹饪条件有限,大锅菜难以保证食材完全熟透,禁止使用高风险食材能有效减少中毒事件。官方强调规定基于《食品安全法》及医学建议,且类似限制已在学校食堂实施多年。部分网友认为四季豆是家常菜,煮熟是基本常识,一刀切禁止可能干涉传统饮食文化。有人质疑为何仅针对农村聚餐,城市集体用餐同样存在风险,或隐含对农村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刻板印象。 坝坝宴作为川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九大碗”),承载着社交与民俗功能。新规虽出于安全考量,但也需平衡文化传承与风险管控。有观点建议加强厨师培训与公众教育,例如推广“焯水再炒”等安全烹饪方法,而非简单禁止。泸州市餐饮协会也表示,即使使用四季豆,也需确保彻底煮熟,避免追求口感美观而忽视安全。 云南弥勒市等地也曾发布类似预警,要求集体聚餐禁用四季豆,并详细规定加工流程(如“一摘二洗三浸四煮五烹调”)。此类政策或推动全国更多地区加强对高风险食材的管控,尤其是在农村集体聚餐场景中。 泸州新规的争议反映了食品安全管理中“风险预防”与“文化习惯”的张力。尽管规定存在合理性,但如何通过更柔性手段(如加强科普、优化烹饪标准)减少冲突,或许是未来政策优化的方向。
四川曾有老虎,为什么没吃大熊猫?一位65岁的护林员说:80%的人不知道,老虎就算
【9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