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碎的中医故事》 每天一上班,换好衣服一定先到中医房走一

旭泰看事 2025-02-19 11:52:29

--- 《稀碎的中医故事》 每天一上班,换好衣服一定先到中医房走一圈。拉开药斗,看看里面的饮片。 中药柜上的铜把手在晨光里泛着暗金。快下班了李明还在兑前一天医嘱的外用的方子。 他把最后一味茯苓称好包妥,抬头看见师父陈延礼正用竹片拨弄着陶罐里的乌梅。七点四十五分,药铺外已有候诊的老病号在竹帘下晃着影子。 "把《伤寒论》太阳篇的提纲背一遍。"陈延礼没抬头,指尖在乌梅表面摩挲着霉斑。我搁下戥子,喉结动了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竹帘哗啦响动,一个老太太在儿媳搀扶着扶着门下进来。陈延礼示意她坐下,三根手指搭上腕脉,望面,观舌。"舌苔白腻,两边齿痕。"年轻人低声汇报。老人棉袄袖口露出肿胀的腕关节,像发酵过度的面团。老师对病因病机已明晰八分。 "你说说看。"陈延礼收回手,目光扫过徒弟的笔记本。我舔了舔嘴唇,有点紧张:"恶寒发热三天,汗出不畅,关节痛遇冷加重。脉浮紧,太阳表实证。但口苦咽干..." "太阳少阳合病。葛根汤解肌发表,合小柴胡汤疏利枢机。"我笔尖顿在"往来寒热"四个字上,突然想起诊室墙上泛黄的经络图上,少阳经正蜿蜒过老人发红的耳后。老师看了一眼方子:“重加柴胡,酌加滋肝阴之品,以约柴胡截肝阴之弊。” 午后切药时,我对着槟榔片发怔。师父的烟灰落在《金匮要略》书页间:"想不通林阿婆的胁胀?"年轻人点头,刀刃在槟榔上打出滑腻的响。"六经辨证要抓主证。"陈延礼吹开烟灰,"她凌晨三点骨节痛甚,正是少阳欲解时。治本脏而不伤他脏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中药的用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药随经传是中医不二法门。”老师的话如刀刻般刻于脑髓。 一日,我独自接诊一个妇人,经期头痛。诊断后当写下"柴胡十五克、黄芩九克"还待继续时,老师提醒我《伤寒来苏集》。

0 阅读:2
旭泰看事

旭泰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