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要立李治为接班人?你只要记住,懦弱的李治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帝皇文治武功的巅峰。 长安城里飘着细雪,太极殿的龙椅上坐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 谁也想不到,这个被大臣们私下议论"身子骨弱"的新皇帝,日后会在奏折堆里熬红双眼,亲手把大唐的疆域推到最远。 他叫李治,此刻正抚摸着案头泛黄的诏书——那是他父亲李世民留下的最后一道圣旨。 时间倒回三年前,甘露殿的药香里混着血腥味。 李世民躺在病榻上,看着跪在床前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承乾瘸着腿,二儿子泰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小儿子治瘦得像根竹竿。 老皇帝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清晨,他在玄武门射出的那支箭,穿透了亲兄弟的喉咙。 承乾八岁就被立为太子,可这个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孩子,去年竟把刺客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 李世民永远记得那天,东宫的密室里搜出两百具铠甲,承乾的谋士跪在地上抖得像筛糠:"太子说陛下偏爱魏王......"话没说完就被拖出去砍了头。 老皇帝闭着眼睛都能看见,承乾眼中烧着和他年轻时一样的火,只是这火要烧向自己的父亲。 魏王泰倒是日日来请安,捧着新编的《括地志》说要为父皇分忧。 可那天路过御花园,李世民分明听见这个胖儿子对大臣说:"等本王继位,定要杀尽兄弟。" 话音顺着风飘进耳朵,像根冰锥扎在心上。 老皇帝站在假山后,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对着高祖皇帝发过的毒誓:"绝不让玄武门之事重演。" 那年深秋,李世民把最信任的国舅长孙无忌召进宫。 案几上摆着三份奏折:承乾谋反的证据,泰结党的密报,还有治代批的赈灾文书。 小儿子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把"减免赋税"改成了"开仓放粮",又在页脚补了句"儿臣僭越,请父皇责罚"。 老皇帝摸着奏折上晕开的墨渍,突然笑出声——这孩子怕不是写字时又打翻了茶盏。 立储那天飘着鹅毛大雪。 李世民让三个儿子站在殿前,突然指着案头的鹦鹉问:"要是朕不在了,你们怎么养这鸟儿?" 承乾说换金笼喂肉糜,泰说要教它背治国策,只有治蹲下来轻声说:"开笼放了吧,它该回林子里。" 老皇帝望着小儿子单薄的背影,想起二十年前抱着刚出生的他,那襁褓轻得像片羽毛。 李治登基那年刚满二十一。 有人看见他半夜独自在凌烟阁徘徊,手指划过二十四功臣画像,最后停在"长孙无忌"的名字上。 十年后,这个"懦弱"的皇帝罢黜了权倾朝野的国舅,把军权从关陇贵族手里一寸寸抠出来。 史官们后来翻起居注才惊觉,当年李世民在病榻上拉着儿子的手反复念叨的"仁孝",原是给这头幼虎披的羊皮。 太极殿的烛火又亮了一夜,案头堆着高昌送来的降书。 李治揉着发酸的手腕,瞥见铜镜里两鬓新添的白发。 窗外的雪停了,晨光里依稀浮现出父亲临终时的笑容——那个在血雨腥风中杀出来的帝王,最后选了最不像自己的儿子来接这把龙椅。
公元621年,李世民杀单雄信后,下旨斩草除根,徐茂公领命到达单府,看着单雄信的妻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