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回了8

文山聊武器 2025-02-18 18:53:37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回了8个字。众人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1951年4月,朝鲜战场上的局势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总统杜鲁门解除了主张扩大战争的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了更为务实的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上任后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任命范弗利特为美国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这两位指挥官都极其重视机械化作战和火力优势,他们的到来为志愿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经过了第五次战役的前两个阶段后,志愿军原本计划将部队撤至三八线休整。然而美军却抓住了这个战机,在37线和38线之间发起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反击行动。 美军采用了三路突击的战术,第一、第九、第十装甲部队如同三把锋利的钢刀,从西南向东北高速插入汉江两岸的志愿军后方。这个战术设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70多万中朝联军分割包围,然后各个歼灭。 美军的这次反击行动展现出了惊人的机动性。装甲部队像流水一样渗透进志愿军的防线空隙,迅速切断了各个战区之间的联系。 在东线战场,情况尤为危急。美军第二师的装甲部队和一个空降团已经推进到志愿军脚下,他们的目标是占领昭阳河渡口。如果这个关键位置被占领,第九兵团十余万将士将面临除了东面大海外三面被围的绝境。 李奇微和范弗利特的这次行动,完全打破了志愿军原有的战术预期。他们不再采用传统的正面强攻,而是充分利用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在战场上展开立体化的包围网。 这种战术变化对志愿军造成了巨大威胁。美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机动,这让习惯了山地作战和夜间行军的志愿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补给线的切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美军快速穿插行动的成功,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受到严重影响。前线部队的粮食、武器、弹药都开始告急。 在这种态势下,志愿军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是寻求突围,还是死守阵地?是分散游击,还是集中突击?这些问题都需要立即做出决断。 在这场危机中,彭德怀立即向毛主席报告了战场的紧急情况。战报详细描述了第九兵团被围的危急形势,以及美军三路突击对志愿军整体局势造成的严重威胁。 毛主席收到战报后,在书房中独自思考了整整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里,他仔细分析了战场形势,权衡了各种可能的应对方案。 最终,毛主席向彭德怀发出了一封只有八个字的紧急电报:"放弃救援,进攻,防守!"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 第27军军长彭德清接到命令后立即采取行动。他采用了一个大胆的战术:在北、西、南三个方向设置防线,同时开辟东部通道。 这个战术安排既保证了军事设施和伤员的安全转移,又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美军虽然拥有坦克和重炮支援,但面对志愿军的顽强阻击,始终无法完成最后的合围。 同时,第91团创造了更为惊人的战绩。面对重重包围,他们不是选择北撤,而是继续向南推进。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完全打乱了美军的部署。 第91团在没有向导、没有补给、没有增援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长达300公里的"小长征"。他们穿越敌后,躲避空中侦察,最终安全抵达人民军防线。 这支部队不仅全员生还,还带回了在途中缴获的俘虏。这种战绩在现代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充分展现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术智慧。 这场战役证明,即便是在现代化战争中,战术灵活性和战士的个人素质依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毛主席的八字方针,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点。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铁原地区成为了决定性的战场。这片由铁原、金化、平康组成的"铁三角"地带,是志愿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和伤员转运中心。 美军的第一军已经向铁原挺进,准备发起总攻。如果这个地区被占领,不仅会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还会使数十万突围的志愿军再次陷入包围。 在这个关键时刻,第63军接到了死守铁原的命令。这支部队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他们依然坚定地执行着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51年6月1日,美军投入了空前的兵力。四个主力师、一千六百多门火炮、四百多辆重型坦克,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美军采用了极其凶猛的火力打击战术。仅一天之内,就向第189师的阵地倾泻了四千五百吨炮弹。这种密集的轰炸足以摧毁任何常规的防御工事。 然而,志愿军的战士们采用了灵活的战术应对。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构筑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成功抵挡住了美军的进攻。 第63军在铁原的防守持续了整整十天。在这期间,他们不仅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还给美军造成了一万五千多人的伤亡。 这种顽强的防守彻底打乱了美军的战略部署。当美军最终占领铁原时,他们发现志愿军已经在北部构建了一道新的防线。 李奇微清楚地认识到,继续进攻将付出更大的代价。美军最终不得不停止了所有进攻行动,第五次战役就此结束。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