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而这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一生。 1929年春天,辽宁瓦房店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出生在教师家庭的婴儿就是孙家栋。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年幼的孙家栋很早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 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师,母亲虽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十分重视子女的学习。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全家人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们继续求学。 1948年初,正值国共内战的关键时期,在锦州求学的孙家栋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路程。当时的东北局势动荡,他决定先到沈阳转车。 在沈阳,他本想探望一位同学,没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拜访,竟让他遇到了多年未见的三哥孙家楠。这场出乎意料的重逢,成为了孙家栋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孙家楠敏锐地观察到了时局的变化。他告诉弟弟,东北地区已陆续解放,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继续求学。在三哥的建议下,孙家栋决定北上哈尔滨。 1948年秋天,经过严格的考试,孙家栋成功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的哈工大由苏联专家参与管理,学校十分重视俄语教育。 为了让新生打好语言基础,学校将孙家栋等一批学生编入预科班,进行专门的俄语培训。在预科班里,除了基础课程,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俄语训练。 到1949年底,他已经成为了预科班的优秀学生。在班级里,他不仅能熟练运用俄语进行日常交流,还能阅读专业文献。 1950年的元宵节,哈尔滨的冬天依然寒气逼人。对于远离家乡求学的孙家栋来说,这本应是一个回姐姐家团聚的日子。 但这一天,哈工大食堂准备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其中有一道难得一见的红烧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就在学生们准备享用这顿难得的美味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食堂的宁静。校领导带来了一个重要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招募人才,要求懂得俄语,有意向的同学需要立即报名。 这个消息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承诺协助中国建立自己的空军,这就需要一批能与苏联专家直接交流的人才。 对于预科班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俄语培训,正是空军急需的人才。 通知中还提到,入选的学生需要在当晚八点半搭乘火车前往北京。时间紧迫,但机会难得。一顿红烧肉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选拔优秀空军人才赴苏联深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赴苏留学生选拔,全国仅招收30人。 在层层选拔中,孙家栋凭借扎实的俄语基础和优异的专业素质,成功入选这个精英团队。这批学生被派往苏联最著名的军事院校之一——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在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六年时间里,孙家栋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他在每年的考试中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这所军事院校有一个传统:全部考试获得5分的优秀学员,照片会被挂在学校门口。孙家栋不仅达到了这个标准,还因为持续保持优异成绩而获得了带有斯大林头像的金质奖章。 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这批留学生有幸接受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次难忘的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决心。 1958年,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这里,他有幸遇到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钱学森。 在钱学森的指导下,孙家栋开始了导弹研究工作。他过去在航空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技术,为这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7年,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人造卫星。此时年仅38岁的孙家栋,被钱学森亲自推荐,担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 从此,孙家栋开启了长达60年的航天生涯。在这60年中,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突破。这一成就,让他成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随后的岁月里,孙家栋继续在航天领域深耕不辍。他参与领导了多个重大航天工程,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先后获得"航天之父"、"北斗之父"等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从一名普通的哈工大预科生,到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孙家栋的人生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
文山聊武器
2025-02-18 18:53:37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