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我军一名新兵在擦拭炮管时,发现对面美军基地有一个突兀的小山包,心痒之下朝对面开了一炮。连长知道他擅自开炮后,气的要关他的禁闭,而团长却给他记了个二等功。这是为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着战火逼近中国边境,中国政府决定派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中国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其中就包括了年仅15岁的湖南临湘少年张典文。这位1936年出生的少年,经历过抗日战争,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 张典文多次尝试报名参军,都因年龄太小被拒之门外。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守在招兵处不肯离开。 招兵处的工作人员被这个倔强的少年打动,破例让他跟随部队打杂。这个特殊安排,为张典文打开了参军的大门。 在部队中,张典文认真完成每一项后勤工作。他的表现引起了连长的注意,最终被分配到47军140师419团炮兵连。 炮兵连的工作与张典文想象中的战争场景大不相同。炮兵通常在阵地后方,负责火力支援,而不是冲锋陷阵。 在炮兵连的日常训练中,张典文开始系统学习炮兵技能。从架炮、瞄准到模拟射击,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练习数百次。 这种枯燥的训练与他期待的战场厮杀有着巨大的落差。但军令如山,他只能继续执行任务。 经过数月的训练,张典文逐渐掌握了炮兵的各项技能。他学会了如何判断射击诸元,如何校正炮火,如何与其他作战单位配合。 在1951年初,张典文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型火炮。这为他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复杂的炮兵技能实属不易。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学习能力,更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过硬素质。 在当时的炮兵连,像张典文这样年轻的战士并不罕见。他们都是在战争年代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这些年轻的炮兵虽然站在战场后方,但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准确的炮火支援可以为前线部队提供有力的掩护。 1951年11月,朝鲜战场上的中美军队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在阵地战中互相对峙,寻找战机。 在这个阶段,炮兵部队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通过精准的火力打击,压制敌方的活动。 一天,张典文按照日常工作安排擦拭炮管。通过瞄准镜进行例行观察时,他发现敌方阵地出现异常情况。 在美军阵地上,有一处不同寻常的隆起。这个发现被张典文立即向连长报告,但由于前线侦察兵并未发现异常,这个报告并未得到重视。 下午,张典文继续进行装备维护工作。当他再次通过瞄准镜观察时,发现那处异常隆起仍然存在。 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张典文擅自装填炮弹,对准目标开火。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军纪。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精准命中目标。紧接着,美军阵地上发生连环爆炸。 原来那处异常隆起是美军的军火库。张典文这一炮,直接摧毁了敌军的重要军事设施。 炮声惊动了正在休息的排长陈国华和班长苏清义。他们立即冲出帐篷查看情况。 发现是张典文擅自开炮后,排长勃然大怒。在战争时期,擅自开火可能会暴露己方阵地位置,引来敌机轰炸。 连长立即下令要将张典文关禁闭。违反军纪必须受到处罚,这是铁的纪律。 就在此时,一营教导员苏福顺带来了一个意外消息。团长通过望远镜目睹了整个过程,决定要给开炮者记一个二等功。 这个处理结果引发了一场特殊的讨论。最终,团部决定既要奖励这次打击的战果,也要惩罚违反军纪的行为。 张典文因此得到了一个特殊的待遇:获得二等功的同时,仍需服完禁闭处罚。这个处理方式体现了部队既要重视战果,也要严守军纪的原则。 教导员对张典文进行了深入教育。他强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命令擅自行动会影响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这次事件成为了部队的一个教材。它告诉所有战士:即便取得再大的战果,也不能违反军纪。 张典文在服完禁闭后,被调任到419团92步炮连2排五班担任副班长。这次调动为他提供了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 1951年9月底,部队接到命令,前往临津江西岸的马良山280高地驻防。这是一个战略要地,对于控制临津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在280高地战役中,张典文展现出过人的炮兵素养。他和战友配合默契,准确打击敌方火力点。 这次战斗中,张典文创造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纪录。他负责装填的这门92式步兵炮,在一分钟内连续发射了45发炮弹。 这个速度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新纪录。每发炮弹重达20多斤,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装填,体现了过硬的军事素质。 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张典文获得了战友们的普遍认可。他不再是那个意外立功的新兵,而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炮兵战士。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典文随部队回国。作为一名立功退伍军人,他获得了相应的安置待遇。 回到地方后,张典文继续发扬在部队中养成的优良作风。他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直到退休。 退休后,张典文选择回到家乡务农。这个曾经创造战场奇迹的炮兵,回归了平凡的生活。
1951年,我军一名新兵在擦拭炮管时,发现对面美军基地有一个突兀的小山包,心痒之
文山聊武器
2025-02-18 18:53: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