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半导体领域顶级专家李爱珍,曾四次申请中国院士被拒,2007年被评为美国院士,面对质疑,她说了一番意想不到的话。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极其艰难的起步阶段,除了亟待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当时中国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科学技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那些志士仁人前进的步伐。 李爱珍便是其中一位不畏艰难、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她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一片天,打破了其他国家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封锁与制约,几乎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渴望能够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一个荣誉,更是对他们多年努力和成就的肯定。 李爱珍也不例外,她不仅为了科研而奋斗,更多的是为了将中国的科技发展推向更高水平。然而,尽管她四次申请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李爱珍的学生曾这样评价她:“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这个评价充分体现了李爱珍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虽然在早些年,李爱珍已经退休,但她从未离开过科研一线。 对于她来说,科研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热爱、一种追求,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李爱珍长达50年的科研生涯中,几乎没有什么假期的概念。有一次,即便是在春节这个本应回家的时刻,她也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坚守在实验室,把实验室当作了自己的家。她觉得,科研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她的责任就是要不断追求这些未完成的目标。 2007年,一条新闻在中国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著名半导体专家李爱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消息传来,既让国人感到自豪,也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在此之前,李爱珍曾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果。面对媒体的争相报道和社会各界的议论,李爱珍却表现得异常平静。在一次授课中,她对学生们说道,个人的得失与国家的发展相比微不足道,她感恩祖国给予的一切。 其实,李爱珍的爱国情怀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作为一个出生在福建石狮的华侨子女,李爱珍的童年是在菲律宾度过的。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国力衰退,百姓饱受苦难。虽然身在海外,但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年幼的李爱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身份。 上世纪中期,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李爱珍回到中国求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复旦大学期间,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逐步起步,国家决定派遣一位科学家前往国外深造,推动国内的科研进步,特别是分子束外延技术设备的研制。按理说,李爱珍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她出身于华侨家庭,许多人担心她可能会选择留在国外不归,反而对国家的发展造成影响。 争议非常激烈,尽管她的丈夫为她担保,并承诺如果李爱珍不回国,自己将承担所有责任,但依旧不能消除部分人的疑虑。最终,李爱珍的恩师邹元爔全力推荐她,44岁的李爱珍终于得到了出国机会,成为了公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访问学者。 在美国求学期间,李爱珍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才能,这也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关注。一些美国机构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希望她能留在美国发展。然而,李爱珍始终记得自己回国报效祖国的初衷。 学成归国后,李爱珍立即投入到了国家的科研事业中。那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作为一名归国科学家,李爱珍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她选择了艰难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研究方向。 李爱珍深知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科研领域存在着巨大差距,虽然她在其他领域无法直接帮助国家,但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贡献来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在外界看来,李爱珍的生活可能显得枯燥乏味,但她从未觉得科研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相反,她在科研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并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的毕生目标只有两个:一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中国科研的空白,二是成为中国两院院士。李爱珍的办公室非常简朴,完全没有外界想象中的豪华与大气。办公室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书籍,既有中文也有英文的专业书籍,唯一的空隙放着几把小凳子,供她和同事开会时使用。尽管空间狭窄,但李爱珍从未要求换办公室,几十年来,她始终坚守着这个小小的工作空间。 李爱珍常说自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即使年事已高,她依然没有停止在科研岗位上的努力。八十岁高龄时,她依然每天坚持工作,在实验室中度过了大多数时间。有一次,大年初一,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李爱珍送新年祝福,却未能联系到她,最终找到了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李爱珍。 对她而言,荣誉与赞美远不如能够多工作一天来得重要。李爱珍的学术兴趣不仅仅限于科研,年轻时她在复旦大学时也十分喜爱文学。记者曾询问她是否还继续研究文学,李爱珍回答说:“大学毕业后,光是科研就已经觉得时间不够,哪还有什么业余生活。”这简朴的话语,深刻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简单而坚定的一生。
我国半导体领域顶级专家李爱珍,曾四次申请中国院士被拒,2007年被评为美国院士,
运赛过去
2025-02-18 18:34: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