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俘虏陈宫,处死之前戏弄他:“你一死,你的妻子怎么办呢?”陈宫想到美貌的妻子,说了一句话,曹操听后心中暗骂:贼子,我中计啦! 酒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人的整个日常生活。宗庙祭祀要摆酒,婚丧嫁娶要喝酒,升官加爵离不开酒,欢庆时举杯共饮,失意时借酒消愁。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如李白、怀素、王绩等人,都是著名的酒鬼,曹操也不例外。 曹操的嗜酒程度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但他的《短歌行》几乎家喻户晓,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华书局曾统计过曹操留下的诗歌,其中流传至今的有22首,而题目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歌仅有一首,《对酒》便是其中之一。 他这一生与酒的缘分极为深厚,几乎从出生那刻起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出生于酒乡——谯地,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酒文化深深扎根于他的家乡。曹操对家乡的酒非常自豪,甚至将酒作为拉拢当权者的手段。史书记载,建安六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酝春酒和酿造方法一同献给了汉献帝。 曹操年轻时的生活非常放荡不羁,喜好狩猎,喜爱玩鹰走狗,且行为放纵,毫无节制。他的叔父曾多次向曹操的父亲曹嵩告状,认为曹操不学无术,若继续如此,未来无望。对于叔父的行为,曹操十分不满,决定通过一种巧妙的手段来回击。 一次,曹操故意在路上摔倒,表现得像是中风,叔父见状急忙赶去告诉曹嵩。等曹嵩见到曹操时,却发现他正上下跳跃,活蹦乱跳。曹嵩十分惊讶,问曹操:“你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回事?”曹操回答道:“叔父不喜欢我,总是在您面前说我的坏话。”听完曹操的解释,曹嵩决定不再轻信叔父的话,这使得曹操更加放肆,继续肆意妄为。 建安三年的冬天,徐州城内气氛凝重。随着吕布的败亡,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谋士陈宫也被擒获。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陈宫被押解到曹操面前,即将迎来他人生的最后时刻。 曹操端坐在将军位上,看着昔日的故交如今已是阶下囚。他故意用轻蔑的语气询问陈宫,死后准备如何安置家眷。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杀机。在场的众人都明白,这是曹操给陈宫最后的机会,只要示弱求饶,或许还能保全性命。 然而,陈宫并非等闲之辈。多年的运筹帷幄让他在这生死关头依然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他不卑不亢地回应道,相信以曹丞相的仁义,必然会善待他的家眷。这句话看似恭维,实则巧妙地给曹操下了一个套:如果要维护自己仁义的名声,就必须善待陈宫的家人。 这一番对答,让曹操顿感中计。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也只能应承下来。就这样,陈宫用最后一计,既保全了家人,又保住了自己的骨气。这一幕,恰如当年两人初遇时的针锋相对。 说起两人的相识,还要追溯到献帝初年。当时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被通缉在外。他狼狈逃亡时,恰巧被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遇见。陈宫不但没有将他抓获,反而对其除暴安良的壮举表示钦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宫看中了曹操的才能,决定追随他一同匡扶汉室。两人在初期的合作中配合默契,共同规划了不少抗击董卓的战略。他们商议军事,探讨天下大势,甚至连细微的战术部署都能做到心意相通。 曹操早期走上仕途时,便试图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改变当时豪强横行的局面。由于中央政权的腐败,曹操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直到他自己掌握了政权,才得以全面实施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曹操曾说过:“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任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员,严惩不法豪强。 袁绍推行宽纵政策,导致豪强肆意妄为,亲戚之间兼并土地,百姓贫困,税赋沉重。尽管袁绍拥有强大的兵力、财富和粮草,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获得冀州后,立即加强了对豪强兼并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令,这一做法使得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局势得到了控制。司马光评价曹操“化乱为治”,并非没有根据。 “孟德献刀”是曹操中年后的一个著名故事。故事发生在董卓篡逆之时,曹操得到了司徒王允的七星宝刀,计划刺杀董卓。曹操带着宝刀来到董卓的相府门前,看到董卓身边有吕布,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动手。董卓见状,问曹操为何来得这么迟,曹操谎称是因为自己的马太瘦弱,导致耽误了时间。董卓于是命令吕布去为曹操挑选一匹西洋进贡的好马。 当吕布离开后,曹操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趁董卓休息时准备拔刀刺杀。但董卓却看到了曹操的动作,并回过身来问曹操的意图。曹操见状,急中生智,将宝刀递给董卓并谎称自己有七星宝刀一口,今天想献给董卓以报恩。董卓接过刀后,感叹它是一把好刀,曹操趁机递给吕布刀鞘,拿着董卓的好马匆忙离开。 在温酒斩华雄的战斗中,关羽的英勇表现令曹操深感佩服。自此以后,曹操待关羽如亲弟弟,频繁设宴款待,赠送珍贵的宝物,甚至毫不吝啬地送给他骁勇的战马。然而,关羽对曹操的厚意却始终冷眼相对,他只心系刘备,最终在战场上给曹操造成了极大困扰。曹操如果在当时能够更早看清关羽的立场,并果断处理,或许刘备无法建立蜀汉。
曹操和谋士贾诩聊天,突然话锋一转:“你觉得曹丕和曹植谁更有能力继承曹家的基业呢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