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江冬秀无意中发现女人写给胡适的情书,顿时火冒三丈,一把掀开被子,把胡适“拎

历史的感叹号 2025-02-18 17:23:49

一天,江冬秀无意中发现女人写给胡适的情书,顿时火冒三丈,一把掀开被子,把胡适“拎”起来,咣当一声,打开家门,大声念道:“糜哥,让我喊你一声亲爱的……” 左邻右舍纷纷探出头来,胡适先是一愣,等他反应过来后,急得连忙伸手抢信:“别念了!我跟她早就没联系了!” 看着胡适拂袖而去的背影,江冬秀扑哧笑出声来! 很多人都说她“强悍”,说她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夫人”,配不上学富五车又风流倜傥的胡适。殊不知,她为守住这段婚姻,都做了些什么。 她出身望族,虽读书不多,但针线女红了得,是妥妥的大家闺秀。 14岁那年,在舅母撮合下,她跟素未谋面的胡适定了亲。 那时胡家已家道中落,胡父早逝,胡母寡妇当家,但胡适十分争气,自幼勤奋好学,一路念书念到上海,他们的婚期也因此一拖再拖。 18岁,江家已早早备好嫁妆,胡适再次以求学为由,喊停婚事,2年后出国留学,一去又是7年。 这期间,胡适还邂逅洋师姐韦莲司,追求自由恋爱的他一度想退婚。邻里乡亲都等着看江冬秀的笑话,可她对这些却一笑置之。 自打胡适出国后,她就隔三差五跑去胡家,洒扫庭院、洗衣做饭,又勤快又利落,把胡母侍奉得妥妥贴贴,乐得笑开花。 出于感激,胡适开始跟她写信,让她放足、识字,她也欣然接受,学用白话文回信,积极响应胡适的“新思想”。 胡适最终回来完婚,但却要求采用新式婚礼:不迎亲、不拜堂、不磕头。胡母一拍桌子:“这还算啥婚礼?冬秀等你13年了!” 哪知,江冬秀微微一笑,反过来安抚婆婆:“我不在乎这些形式,只要以后把日子过好就行。” 这下,胡适彻底对她刮目相看,婚后,她也成了胡适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江冬秀虽然大字不识,但却烧的一手好菜,安徽菜做得特别地道,胡适自己爱吃,也常叫朋友一起来家里吃,这样一来,不但拴住了他的胃,还让他脸上有光。 江冬秀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只用2年功夫,就还清了胡家之前的欠债,把胡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 对于胡适的学生和好友,她却十分慷慨大方,抗战时,吴晗找她借钱,她二话不说掏出300元:“送你的。” 罗尔纲在胡家蹭吃蹭住5年,江冬秀非但没一句怨言,看他穿得单薄,还主动给他缝棉裤、送皮衣,完全把他当自家人照顾。 虽然江冬秀不读书,可她知道丈夫爱书如命,抗战时期,人们纷纷逃难,可江冬秀拼了命也把胡适的几十箱书,保存得完好无损,把胡适感动得热泪盈眶。 1949年,胡适暂居纽约,一天,江冬秀独自在家,突然,跳窗进来个小偷,她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喝一声“滚”,对方竟真的灰溜溜逃走了! 胡适偷偷告诉友人一个小秘密,他的领带上,藏了个小拉链,一拉开,就有5美元应急款,如果遇到打劫,他也能打车回家。这个杰作,正是出自江冬秀之手。 她的贤惠和豁达,赢得胡适身边人的认可和尊重,唯一难以掌控的,就是胡适的“桃花运”实在有点多。 在北大时,就常常有些不知名的情书寄到家里来,一次,有位女学生上门来“请教”功课,言谈间跟胡适越挨越近。 江冬秀看到后,立马眉头一皱冷声道:“这般行径,简直缺少教养!读了那么多书,男女之间的规矩,竟半点不懂?” 她可以包容胡适跟韦莲司的精神交流,但无法容忍破坏她家庭的人。 那年胡适到杭州静养时,跟“表妹”曹诚英好上了。 一开始江冬秀蒙在鼓里,以为表妹跟过去,仅仅是为照顾胡适而已,还傻乎乎地说:“辛苦表妹了。” 直到几个月后,胡适回来要跟她离婚,说表妹已怀上他的孩子,这时的江冬秀才如梦初醒。 爱情和亲情的双重背叛,让她一下子爆发了,她抱起孩子,抄起菜刀,就要跟胡适同归于尽。 胡适吓得腿肚子抽筋,从此再也不敢提离婚,曹诚英也出国留学避走他乡。 原以为俩人已一刀两断,哪料过了几年,江冬秀在一次整理房间时,无意中又看到似曾相识的字迹。 打开一看,果然是曹诚英寄来的:“我们在这个假期中通信,要留心…不过我知道你是最谨慎而很会写信的…” “好哇!原来还藕断丝连!”江冬秀气得冲进卧室,直接把胡适从被窝里“拎”起来。 又故意当着左邻右里的面,扯着嗓子大声读信的内容。打这后,爱面子的胡适,跟曹诚英渐行渐远。 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被称为民国史上七大奇事之一。江冬秀,目不识丁,凶悍泼辣,被贴上“小脚夫人”标签,却把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胡适,牢牢掌控在手心里。 所有人都不看好她的包办婚姻,她硬是用自己的方式,靠着自己的努力,让丈夫对她久而敬之,成功获得丈夫认可。 面对胡适的风流韵事,她既不盲目忍让,也不一味强硬,她的婚姻保卫战,靠的不是文化学识,而是对家庭的付出、对丈夫的理解和对底线的坚守。 你有一掌经,我有定盘星。江冬秀用属于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守住了自己的婚姻。 她用行动告诉世人:所谓代沟,都是可以逾越的;所谓婚姻危机,都是可以化解的。婚姻不是靠“配不配”来维系,而是靠智慧和勇气来守护。

0 阅读:44
历史的感叹号

历史的感叹号

我喜欢探寻不一样的历史角度,我喜欢与睿智的人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