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的他,竟然只是个初中学历的山东农民。他培育的玉米新种直接

每日心情日记 2025-02-18 17:17:43

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的他,竟然只是个初中学历的山东农民。他培育的玉米新种直接刷新玉米亩产世界纪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山东莱州市后邓村,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婴儿就是李登海,他的一生都与中国的粮食安全紧密相连。 三年困难时期,年幼的李登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以树皮、野菜、水草充饥,甚至连玉米棒子都成了美味佳肴。 这段艰难的经历在李登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人摆脱饥饿的困扰,再也不用为吃饭问题担忧。 初中毕业后,李登海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无法继续求学。他选择回到家乡务农,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很快成为了后邓村农科队的队长。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李登海的人生轨迹。当地农业专家下乡调研时,他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华莱士种业公司培育的玉米,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250公斤。 在莱阳农校,李登海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录。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正常需要四年才能学完的全部课程内容。 老师们被他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不仅将珍贵的玉米试验品种送给他,还建议他开展紧凑型玉米的研究。这个建议为李登海后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1978年,经过无数次实验和改良,李登海培育出了"掖单1号"玉米品种。这个新品种创造了每亩600公斤的高产记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但李登海深知,600公斤的产量与美国的差距仍然很大。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他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带领团队前往海南岛开展育种工作。 海南岛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全年都能生长。在这里一年可以完成两到三茬育种试验,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在海南岛的试验基地,李登海带领团队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从种子的选育、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把控。 1979年,团队的努力取得了新的突破。李登海培育的"掖单2号"玉米品种,亩产量首次突破700公斤大关,再次刷新了国内玉米产量纪录。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李登海开始研究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技术。这种玉米株型紧凑、叶片直立,能够更好地利用阳光,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李登海的团队在紧凑型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不断优化育种方法,选育出一批批优质玉米新品种。 2005年10月,李登海团队迎来了最具突破性的成果。他们培育的"登海超试一号"创造了惊人的1402.86公斤亩产记录,一举超越了美国的玉米产量水平。 在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李登海深刻认识到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他先后创办了后邓试验站、莱州农业科学院和登海种业有限公司,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个体系将玉米良种的研发、生产和推广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育种专家到种植农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先锋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出要与李登海的团队合作。他们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希望通过控股60%的方式,主导合资公司的经营。 面对这个提议,李登海态度坚决地予以回绝。他认为,玉米种业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让外资控制中国的种业命脉。 这个决定使得中国在夏玉米领域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即使在国际种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登海种业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极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在推广新品种之前,一亩地只能养活一个人,而现在一亩地可以养活4.5个人。 这些玉米良种已经在全国超过10亿亩土地上推广种植。它们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已经73岁的李登海仍然坚持在科研一线。他带领团队继续攻关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在他的带领下,登海种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种业的领军企业。公司不仅在玉米育种领域保持领先,还在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李登海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81年,他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0年,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李登海与袁隆平等人一起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

0 阅读:5
每日心情日记

每日心情日记

每日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