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冬天,34岁的黄旭华拎着行李匆匆离开家,襁褓中的女儿还在熟睡。妻子李世英站在门口,攥着刚领到的30斤粮票,想问丈夫去哪儿,却只听到一句“等我回来”。这一等,竟是整整30年。 ?没人能想到,这个“人间蒸发”的男人,正带着一群年轻人在渤海湾的荒岛上,用算盘“打”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黄旭华消失的第一站,是辽宁葫芦岛的一片盐碱地。他和28名技术人员挤在漏风的铁皮屋里,冬天寒风卷着雪碴子往屋里灌。棉被冻得硬邦邦,睡觉要裹三床被子,有人半夜被冻醒,干脆爬起来继续打算盘。 ?当时,全中国只有两张模糊的核潜艇照片,连苏联专家都断言:“你们搞不出来!”黄旭华不信邪,带着团队用最笨的办法:把美国核潜艇模型拆成7万多个零件,反推设计原理。 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一寸一寸地计算核潜艇的各种数据。在那狭小昏暗的工作间里,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声日夜不停,那是他们向未知领域发起冲锋的战鼓。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汗水,每一次计算都是对梦想的坚定追逐。 无数个日夜,黄旭华带领团队在数据的海洋里反复推演、验证。为了攻克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他们常常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白开水。团队成员们的眼睛布满血丝,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 在研究艇体结构时,遇到了材料选择的难题。国内的材料性能无法满足核潜艇的严苛要求,而国外又对相关技术和材料严密封锁。黄旭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对各种材料进行反复试验。他们不断调整配方,改进工艺,经过上百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了符合要求的特种钢材。那一刻,整个团队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随着研究的深入,核潜艇的雏形逐渐在图纸上清晰起来。然而,当进入到实际建造阶段时,又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和物资短缺的问题。建造场地简陋,设备落后,很多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黄旭华身先士卒,与工人们一起搬运材料、焊接部件。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那一刻,整个荒岛沸腾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相拥而泣。他们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但黄旭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带领团队对核潜艇进行改进和完善,为提高我国核潜艇的性能和战斗力不懈努力。 直到1988年,黄旭华参与核潜艇的深潜试验,这是对核潜艇性能的一次终极考验。深潜过程中,核潜艇承受着巨大的水压,每下降一米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黄旭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参与深潜,给艇上的官兵们吃下了定心丸。当核潜艇成功完成深潜任务浮出水面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而此时,距离黄旭华离开家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当他再次站在家门口时,当年襁褓中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妻子李世英也已两鬓斑白。一家人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黄旭华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国防事业的史册上 。
1958年冬天,34岁的黄旭华拎着行李匆匆离开家,襁褓中的女儿还在熟睡。妻子李世
乾坤大无边
2025-02-18 17:16: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