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在广东的巴马人,我刚刚通过家族微信群和电话,听老家亲戚讲述了今天(2025

致公佘 2025-02-18 17:11:38

作为身在广东的巴马人,我刚刚通过家族微信群和电话,听老家亲戚讲述了今天(2025年2月18日)下午的地震经历。以下是根据多位亲人口述整理记录的真实: 一、震时场景:山摇屋晃的3秒钟 1. 突发时刻 三叔当时正在院子里晒玉米:"突然感觉脚底板发麻,晒架上的簸箕哗啦啦响,屋檐下挂的腊肉晃得像钟摆"。县城在开小卖部的堂姐描述得更具体:"货架上的矿泉水瓶倒了两排,门口拴着的土狗挣断绳子往田里跑"。 2 .地理特殊性 二伯在地震后拍了短视频发家族群,镜头里远处的喀斯特山峰腾起细碎尘雾:"咱们这山都是石灰岩,一震动就有碎石滚,好在这次动静不大"。表弟在盘阳河边钓鱼,发现"水面突然荡起一圈圈波纹,像有人往河里扔了块大石头"。 二、震后众生相 1. 村民应对 - 80岁的姑婆淡定得让人佩服:"我正纳鞋底呢,晃得针都扎了。歪这算啥?62年那场地震,灶台上的铁锅都蹦起来了" - 在景区开民宿的堂哥最紧张:"给赶紧住店的游客发安全帽,生怕水晶宫景区岩壁掉石头" 2. 现代通讯的双刃剑 家族群里半小时刷了200多条消息: - 表嫂发了鱼塘水波纹视频,标注"震中同款特效" - 初中班主任在群里科普:"咱们处在盘阳河断裂带,但属于弱活动区" - 也有谣言传播,直到县政府应急广播直播才平息 三、藏在细节里的"长寿之乡"特质 1. 特殊关怀机制 做村医的表姐说,地震后2小时内,全县独居老人都被志愿者上门检查:"103岁的黄阿婆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她经历过更大的地震" 2. 地质与人文交织 家族长辈在电话里感慨:"这些年小震变多,可能和地下河改道有关。但咱们祖辈选这里定居,就是看中地质活动带来的矿物质泉眼"[[26()] ]--- 四、历史对照与现实启示 1. 地震记忆的传承 大伯翻出族谱里的记载:"光绪年间有过地鸣三日、井水浑浊的记载,现在仪器能提前预警,但老经验也不能丢" 2. 应对升级 在消防队工作的表侄透露:"现在每个屯都有微型消防站,去年演练时还测试过无人机喊话撤离" --- 五、游子的牵挂 听着语音里熟悉的微信乡音,看着家族群实时更新的排查照片,既庆幸这次只是3级小震,又担忧喀斯特地貌的潜在风险。表妹的一句话让我眼眶发热:"哥你放心,我们按你寄回来的应急手册,常备着哨子、手电和压缩饼干呢"16。 我的家乡在河池 巴马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

0 阅读:0
致公佘

致公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