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相声演员刘伟不顾师父反对,坚决要出国发展,马季大怒:“走了就别回来”,刘伟却说:“我的名气在国外一定会大放光彩。” 刘伟和冯巩,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那段日子,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在马季老师的教导下,既是徒弟,也是朋友。 马季是那种看得见自己未来的人,他明白,刘伟有着远超常人的才华,也很快就成为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那天晚上,刘伟和冯巩跟着马季去家里吃饭,马季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大家边吃边聊,气氛渐渐轻松,酒也慢慢下肚。 马季略带玩笑地说道:“刘伟,听说你准备去国外发展了?这怎么回事?难道不喜欢咱们中国的舞台了?”刘伟笑了笑,没马上答话。 冯巩在旁边瞅了一眼,也不好多说话,心里却感到一丝不安。 马季见状,眉头一皱,放下酒杯,直视着刘伟:“你想去外国,是不是觉得这里的舞台已经没什么好追求了?” 声音有些严肃,但又带着一丝关心。毕竟,他很清楚,刘伟的才华是无法掩盖的,但一旦跨出国门,回头的路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刘伟没有直接答话,而是继续低头喝酒。过了片刻,他终于抬起头来,目光坚定:“马老师,您放心,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去国外,不是觉得国内的舞台小,而是我发现国外有很多机会。 相声这门艺术在国外没被很多人了解过,如果我能把它带到外国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相声的魅力,能吸引更多人学习它,那不是更好吗? 况且,国外的市场也能带给我更多的经验和机会,为什么不去尝试?” 马季听到这些话,眼神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你小子,这个想法我能理解,但是你要知道,相声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 它离不开中国的土壤、文化和观众的共鸣。你去外国,恐怕会遇到很多挑战。 你得明白,‘相声’这个东西,是靠着咱们老百姓的情感联系才能打动人的,缺了这根纽带,光靠技巧和表演,恐怕很难有那种感染力。” 刘伟听着马季的话,心中微微一动,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明白您的意思,老师。相声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也不打算让它丢失本土特色。 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它,不仅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正如我所说,机会不等人,国外的观众也许能给我不同的反馈,这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冯巩终于忍不住插话了:“刘伟,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国外的人不理解咱们相声的文化背景,那怎么办? 你能保证它在国外能得到认同吗?再说了,你在国内还有那么多观众,为什么要冒险去国外呢?” 刘伟淡然一笑:“冯哥,冒险是有必要的。”他说话时神情平静,眼中却有一股决心。 马季看着眼前这两个年轻人,心中有些复杂。他知道,刘伟的心思已经定下了,劝他也未必能改变什么。 “你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去吧。只是,记得,不管在哪个舞台上,都不能忘了自己是谁,不能忘了相声的根本。”马季语重心长地说道,目送着刘伟和冯巩离开。 后来刘伟在澳大利亚的日子并不好过。刚开始,他满怀激情地准备把相声带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想着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可现实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尽管他努力尝试用英文演绎相声的经典段子,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很多笑点根本无法传递给观众。 更糟糕的是,澳大利亚的观众对这种形式的艺术并不买账。 他试图适应当地的娱乐圈,四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演出机会,甚至连一个稳定的剧场都没能租到。 为了生计,刘伟不得不接一些不太体面的工作,白天做着打杂的活儿,晚上仍然参加一些小型的相声演出,但都没有太大的回报。 时间一长,刘伟感到身心俱疲,曾经信心满满的梦想也变得越来越渺茫。最终,刘伟没有坚持下去,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回国。 机票一买,他心中的压力似乎稍微松了一些,但内心的羞愧却越来越重。他感到自己像个失败者,背负着沉重的失落与悔恨。 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联系冯巩,想听听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回到国内,刘伟便去找冯巩。没想到,冯巩现在正风光无限,在国内的演出如火如荼,身边不乏追捧者和媒体的关注。 看着冯巩的得意洋洋,刘伟不禁有些发苦,心中充满了悔意:当初若是听了冯巩的劝告,留在国内,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忘恩之人冯巩。谁也不会想到被冯巩捧红的4位明星,只有他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