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以“科技平权”之名高调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配置车型从百万级的仰望到7万元级的海鸥,看似是一场对行业定价逻辑的革命,但实际上面对的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尴尬。 1. 比亚迪的底气源于其年销超400万辆的庞大体量,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将智驾硬件成本压缩至4000元以内,把智驾作为全系标配成为可能。此举本质上延续了其“油电平价”策略,用规模摊薄研发成本,以低价抢占市场。然而,当“天神之眼C”以三目纯视觉方案覆盖7万级海鸥时,智驾从“高端标签”降维为“基础配置”,直接冲击了腾势、仰望等子品牌赖以生存的技术护城河。而作为天神之眼首要打击目标的华为乾崑智驾,还被方程豹品牌采用,这样的科技平权到底是伤他,还是伤己。 2. 比亚迪高端化三剑客(腾势、仰望、方程豹)销量始终未突破瓶颈,2024年三者合计月销不足2万辆,远低于王朝/海洋系列。究其原因,高端品牌需要独占性技术支撑溢价,而比亚迪将智驾“全系标配”后,腾势N7的“33颗传感器”或仰望U8的激光雷达方案,在消费者认知中与海鸥的“三目摄像头”差异被模糊,技术独特性丧失。正如网友调侃:“买仰望的土豪发现核心技术6万块就能拥有,难免心理失衡。” 3. 比亚迪试图用“天神之眼A/B/C”三级方案平衡差异化,但市场感知更倾向于“技术下放”而非“技术升级”。当20万元级汉EV与7万元级海鸥共享高快领航功能时,高端用户对“专属体验”的期待落空,反而强化了“比亚迪=性价比”的固有认知。 更危险的是,此举可能引发巨大的品牌内耗:面对王朝系列的汉唐,请给我一个选择腾势Z9和N7的理由。
比亚迪订单情况信息比对智驾发布会后,智驾版订单占比25%-30%,老款清库优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