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名地主趁敌人聊天时,把绑在树上的地下党放走,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被抓,

超哥评历史 2025-02-17 21:04:22

1947年,一名地主趁敌人聊天时,把绑在树上的地下党放走,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被抓,临判死刑前高呼:“把当年我救的地下党找来,他能替我作证!”   1947年的一天,在一片田地上,赵元和举着手里的手枪顶在郭良知的头上,狠狠的说道:“是不是你干的!老实交代,不然我就杀了你!”   一个是国民党的武装团队长,一个是当地有名的地主,本是毫无瓜葛的二人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事还要从事发时的几个时辰前说起。   就在同一天,郭良知本来正在自己家地里收拾着,远远的就看到了赵元和骂骂咧咧的走在前面,手里还拽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则绑在一个人的双手上,郭良知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原来绑着的是当地农会的会长,朱玉和。   这里要说一下当时的局面,此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所以当时两党之间关系十分紧张,国民党更是大肆抓捕我党人员。而当时在农村地区,有一个名叫“农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是由我党建立,主要的任务就是联合农民,反对独裁,反对豪绅,反对压迫。   回到郭良知的视角,他看到二人一前一后地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了过来,就觉得事情不轻巧。虽说郭良知在当地是个小财主,家里有不少的土地,也有着少的钱财,但他并没有因此就看不起身边的村民,反而他为人十分地道,经常帮助庄里的人,所以他农民之中的名声十分不错。   郭良知虽说与赵元和以及朱玉和很少接触,也可以说的上是就如同陌生人,但是经常与农户们打成一片的他也对二人有所耳闻。   赵元和是国民党一个武装团的队长,经常仗着自己的身份就狐假虎威,欺压百姓,做了不少的坏事,邻里乡亲们背地里没少骂他。而这个朱玉和则是当地农会的会长,老百姓对朱玉和这个人也是赞不绝口   当郭良知亲眼见到朱玉和被控制住时,心里觉得有些急躁。   赵元和拿着绳子牵着朱玉和一步步的向着郭良知的方向走了过来。赵远知走到郭良知附近后,随意瞥了一眼也没在意就继续赶路,一边走嘴里还一边骂着。   郭良知当时离得近了许多,也是听清了赵元和嘴里嘟囔的什么,“让我捉住你,真是天大的功劳,等我给你押解回去,我就等着论功行赏了!”   郭良知听着赵元和的话,心底里也是生起了一阵厌恶。   慢慢的,赵元和领着朱玉和向远处走去,郭良知一直望着二人的背影,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做点什么,但是又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机会。   没走多远,只见远处又出现了一个人影,对着赵元和大喊:“表弟!表弟!来喝口水玩一会啊!”   原来是赵元和的表哥,远远的看见了赵元和,当时身为小队长的赵元和自然也是被家里的亲戚们巴结着,使劲与他套近乎,希望自己也能沾沾光。   赵元和看见是自家表哥,听表哥这么一喊,自己还就真觉得嘴里干渴,就想着前去喝碗水,顺便歇歇脚。于是,他使劲拉着朱玉和,将他绑到了田边的一棵树上,担心他会挣脱开,不放心的赵元和特地打了好几个绳结。   就这样,赵元和就撒手不管奔向了表哥。郭良知远远的望见了赵元和的一言一行,他见到赵元和离开了朱玉和身边,觉得可能是个机会,但是此时他发现正在喝水闲聊的赵元和还十分警惕的不时地向朱玉和的方向张望,所以郭良知觉得这个机会还不够好。   事也正好,郭良知觉得此时解救朱玉和很容易被发现,但是赵元和这变却发生了件事,重新让郭良知有了希望。也不知怎的,赵元和在合理几口白开水后就急忙其很,开始四处寻扎地方,看样子像是闹肚子了,果不其然,赵元和在四处寻了一个地方后,脱下了裤子就蹲了下去,一直不见抬头。   郭良知觉得,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于是他偷偷的摸到了朱玉和被绑的地方,给他解开了绳子,朱玉和还行开口感谢,却被郭良知给及时的阻止,只是一个劲让他抓紧事件快跑。   解救了朱玉和后,郭良知有连忙回到了自己田地,继续之前的的农活。   很快,赵元和就发现了朱玉和消失了,这到嘴边的功劳就这样那个消失了,这样赵元和十分气愤,四下寻找一番没有结果,他就将目标定向了郭良知,毕竟当时附近只要有他们三人,所以怀疑对象直指郭良知。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赵元和用枪顶在郭良知头上。   然而郭良知毫不怯场,卖你对赵元和的质问回答道:“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是我放的!想抓我?知道我弟弟是谁吗!知道我表侄是谁吗!你得罪错人了!”   旁边赵元和的表哥听完也是急忙拉住赵元和的手,说道:“他弟弟是县里的议员,他表侄是光华乡的乡长,咱们惹不起啊!”   赵元和也是无奈,他知道这件事就是郭干的,但是他实在惹不起郭背后的势力,十分无奈的他只好给郭放了。   新中国成立后,郭良知遭到了批判,在行刑大会上,为了能够活命,他想到了自己早年间救的朱玉和,于是他大喊到:“把当年我救的地下党找来,替我作证!”   后来我党真就找到朱玉和,在朱玉和的作证下,郭良知也是保住了性命,从此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0 阅读:3
超哥评历史

超哥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