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再次语出惊人:“人老了,最大的悲哀,不是子女不孝,也不是没存款,而是退休后,还要经历这‘三苦’。”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在诺贝尔奖的巨大压力下,莫言并没有急功近利,也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这样的坚持和稳重,是外界最为欣赏的。莫言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依然是写小说,因为正是通过小说,他赢得了声名。 莫言的艺术之路,始于戏曲。茂腔是他从小接触到的地方性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影响了他整个童年。茂腔的流传地域较小,但它的影响深远,主要集中在青岛、潍坊、昌邑以及五莲等地。茂腔的剧目多为移植自其他剧种,内容大多围绕帝王将相、忠孝仁义、才子佳人等传统题材进行创作。莫言曾说,假如他的故乡有旋律的话,那旋律一定就是茂腔的旋律。 他从小就在民间戏曲的熏陶中成长,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影响了他,也滋养了他的创作。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能够亲自创作一部戏剧,以此回报戏曲艺术对他成长的帮助。虽然他已经尝试过多个话剧剧本的创作,如《我们的荆轲》和《霸王别姬》,这些剧本也在北京的舞台上上演过,并且取得了不小的反响,写话剧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与写小说不同,小说的读者是悄无声息地阅读,作家无法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境下阅读。然而,在剧场中,作为观众,他能够直接看到人们对自己作品的情感反应。台上演员表演的情节和台词能在瞬间得到观众的反馈。如果某个情节设计得好,引发了观众的笑声,那么他能够准确感受到观众的反应;同样地,如果某个情节很沉重,观众的抽泣声也能告诉他自己创作的方向是否正确。 在当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作品《晚熟的人》中,他以独特的视角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人到老年,最大的悲哀并非子女不孝,也不是经济拮据,而是不得不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三苦"。这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第一苦是爱人离世带来的无助之苦。莫言在书中深刻指出,人到暮年,最痛的莫过于失去相濡以沫的伴侣。年轻时,我们忙于追逐名利,常常忽视了身边默默支持的另一半。然而当相守多年的伴侣离世,留下的不仅是无尽的思念,更是难以填补的生活空白。这种失去依托的痛苦,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无法弥补的。 第二苦是重病缠身导致的失去自由之苦。对于这一点,莫言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公开场合中,他多次谈到了对健康的重视。年轻时我们总觉得疾病离自己很远,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各种不适与困扰。一旦卧病在床,不能自理,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也会给家人增添负担。失去自由的痛苦,往往会让老年人陷入更深的苦闷之中。 第三苦是无人陪伴的孤独之苦。退休后的生活本应是一段悠闲的时光,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子女各自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即便不是不孝,也难以像从前那样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代际差异导致老年人难以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种隔阂往往会加深孤独感。莫言在书中特别强调,这种孤独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独处,更是精神层面的寂寞。 莫言曾经说过:“童年时的我极其孤独,在荒芜的草滩中只能与动物为伴。我渴望与天上的鸟、地上的虫交流,看着漫无边际的蓝天,脑海中会浮现出无数个故事。当我成为作家后,我就将这些都写进了小说。”他以这样的话语描绘了自己那段孤独的童年。 他的童年生活是在一座又矮又破的房子中度过的,四周透风,屋顶漏雨,墙壁和房笆被多年的炊烟熏得漆黑。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辍学回家的孤独感,成就了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也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深厚情感。正是这些经历,使得他能够将故乡的贫苦与寂寞转化为丰富的文学创作源泉。 莫言曾坦言:“我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无拘无束地想象,但本质上,过去的经历和现实的束缚始终难以逃脱。”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在文学地标“高密东北乡”的创作中,不仅有《红高粱家族》中那种狂放不羁的叙事风格,也有《丰乳肥臀》中关于人物退化与软弱的深刻描写,甚至在《蛙》一书中,乡村医生“姑姑”的矛盾与挣扎也让人深思。莫言的故乡,那片“蛮荒一片,让人倍感寂寞与孤独”的地方,成了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尽管有着如此丰富的创作素材,莫言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自己严谨的态度。他曾表示:“我没有偷懒,一直在写。”他的三篇短篇小说《地主的眼睛》、《斗士》和《左镰》,虽然完成于2012年,却因为人物在成长和故事的变化,他觉得自己还不满足,总是不断进行修改,直至作品逐渐完善。莫言珍视这些作品,五年来反复修改,甚至在最后一天还更改了几个词汇,力求做到尽可能完美。 《收获》主编程永新曾回忆起第一次阅读这三篇小说时的感受:“三个短篇组成一个系列,人物生动,语言精炼,准确,长句子少了,明显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程永新评价道,这些作品依然展现了莫言得心应手的通感艺术手法。听到这个评价,莫言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谦虚,而是认真地回应:“他这个判断是比较客观的。”
莫言再次语出惊人:“人老了,最大的悲哀,不是子女不孝,也不是没存款,而是退休后,
运赛过去
2025-02-17 19:34: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