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当着王毅外长的面,对中国连说两个感谢!慕尼黑会议上,这一幕实在令人感叹:让傲慢的以色列人这样表态,中国真的是强大的!
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中国这段时间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强大起来之后,发现身边的每个人都对你笑脸相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前不久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
既然是“安全会议”,那么讨论的就是国际安全的议题,免不了涉及到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中美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
这样的大场面,我方派出的代表是身经百战的王毅外长,而美国那边则派出了刚上任的美国副总统万斯。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组对比图,万斯讲完话之后,现场各国代表们气定神闲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顶多给个面子鼓鼓掌,任由万斯走下台。
而这边的王毅外长走下台时,各国代表一窝蜂地涌了上去,和王外长握手的、合影的,就算凑不到前排也要打声招呼。
从这一幕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
不过在这次会议上,还有另一个焦点,那就是王毅外长与以色列外长萨尔的会面。
双方长达一小时的对话,从加沙停火谈到两国关系,而萨尔的两次“历史致谢”尤为引人注目。
萨尔特别提到,感谢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对犹太民族的收留。
这一表态将外界视线拉回20世纪30年代——当时,约3万名犹太难民为逃离纳粹迫害,辗转抵达中国上海避难。
尽管该计划因日本战略调整未能完全实现,但上海仍成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这段历史。
事情确实有这么个事情,但是这件事件已经是百年前的事情了,并且他们已经好多年没有提到过这个事情了。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拿出来旧事重提,以色列外长意欲何为啊?
或许我们可以结合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今年是2025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逢10大贺,逢5小贺”的传统,尤其是在逐渐开始向国外展现综合实力的当下,今年的反法西斯纪念日应该会尤其热闹。
以色列外长这样说,无非就是想要借着同为“战争受害者”的身份,拉近与中国的关系。
但同样都是“受害者”,我们与犹太人可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面对迫害,中华民族选择的是奋起反抗,而犹太人更倾向于寻找新的国家“寄生”。
甚至,曾经的中国也被他们视为“希望之地”,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那个臭名昭著的“河豚鱼计划”。
我们都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最先占领的是土地肥沃的东北地区,但是日本人本身并不多,再加上他们的目标是整个中国。
所以被占领的东北地区被日本人拿来作交易,而他们交易的对象就是犹太人。
二战以前的犹太人通过放贷、掌控他国经济的手段吸纳了大量资金,但是因为德国法西斯的围追堵截,犹太人不得不另寻出路。
一个要钱,一个要地,犹太人就和日本搭上了线,他们答应资金支持日本军政府,只需要日本允许在占领区给他们划一块地方。
1939年7月7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引进犹太人以及犹太资本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河豚鱼计划”。
而此时此刻,善良的中国人民还在上海接纳了一批逃难的犹太人。多么讽刺啊!
不过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签订同盟协定后,日本不得不考虑盟友的感受,交出在中国境内的犹太人。
再加上战场局势的变化,“河豚鱼计划”不得不停止。
所以,以色列外长想靠着“同为受害者”的由头拉好感,那他可是想错了。
除了旧事重提,以色列外长还感谢中国工人在巴以冲突频发背景下坚持参与以色列基建项目。
这句话就说到重点了,无非是表露出以色列还想要对华合作的意愿,希望中东问题不要妨碍两国的商业往来。
尽管以色列外长表现出如此殷切的态度,但王毅外长还是在会谈中仍坚定重申,两国方案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希望加沙地带尽快结束战火。
在中东问题上,中国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站在人道主义角度,充当调停者的身份。
中东作为“一带一路”关键枢纽,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我方都希望它是和平的、安全的。
以色列想要与中方重拾旧好,最应该考虑的不是三两句话向中国示好,而是尽快落实停火协议,尽早还世界一个和平的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