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只杀了10多万青壮年,就导致匈奴一蹶不振了?这是因为汉军有个很“龌龊”的战术,那就是选择在每年春天进攻…… 汉武帝刘彻当年决定的打匈奴的时候,是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慷慨豪情的。前两代皇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给汉武帝留下了充盈的国库和兵强马壮的军队。 之前汉朝为了少动干戈,对待匈奴一般是先礼后兵,总是先用和亲来安抚匈奴,就是出兵也是象征的把骚扰边境的匈奴赶回去。 到了汉武帝这会儿,他有宏图大志,爷爷和老爹留下的财力也够用,朝堂上没有异端,要钱有桑弘羊,要神将有卫青和李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聚齐了。 汉武帝选了个吉利日子,让四名大将带着万名骑兵浩浩荡荡的去扫平匈奴,可是出师不利,第一次攻打匈奴,汉武帝就吃了个大亏。 汉朝将士们长途跋涉到胡关,面对的是整装待发的匈奴士兵,汉武帝想象中碾压级别的捷报没有传来,而是公孙贺和公孙敖惨败,飞将军李广更是被活捉了。 只有卫青勉强保住了大汉的脸面,杀了七百名敌人,总算没有大败而归。这下把汉武帝搞郁闷了,准备万全去平定匈奴,怎得最后打得这么难看。 汉武帝不是光会抱怨的皇帝,他赶紧聚集军事人才找原因,匈奴是汉朝的劲敌没错,可是大汉的将军和兵马都不差,为什么就是老吃亏呢? 众人琢磨了一圈,最后还是从匈奴人的习性上找出了原因,问题就出在天时上,第一次出征选在了秋天,中原正是丰收之时没错,草原上也是水草肥美,匈奴人随时都能得到补给。 从长安到边关,漫漫长路难免会消耗将士们的体力,此时大汉士兵和匈奴士兵对比,等于是残血大汉对满血匈奴,这么打当然要失误。 匈奴没有辎重,秋天正是万物收获的季节,匈奴随时随地都能修整一番,重振旗鼓应对大汉军队。而汉朝军队要等待补给,不如匈奴灵活机动。 找到原因之后就好办了,既然秋天不行,那就选其他季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出征必须要万无一失,否则打击士气,又鼓舞匈奴气焰,以后容易产生退缩心理。 所以这第二次时机的选取,不仅要是匈奴士兵自顾不暇的时候,最好还能给匈奴重击,让他们难以为继。 因此汉武帝没有选择草原最为贫瘠的冬天,而是选择了万物生发的春天,这里面可大有门道。 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到处迁徙,不仅是为了寻找水草丰美之地,还是为了积攒过冬的物资,因此冬天反而不是匈奴最脆弱的时候。 对于汉朝士兵来说,冬天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季节,中原地区更为温暖,在环境严酷的草原上,汉朝士兵面临着比匈奴更大的困境。 春天就不一样了,忍了一个冬天匈奴这时候已经基本耗尽了物资,而刚苏醒的草原很难找到合适的定居地。 匈奴在春天就是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正拖家带口的寻找新的绿洲,而中原地区物资丰富,这时候兵强马壮的汉朝军队北上,打得匈奴措手不及。 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春天还是削弱匈奴部族最好的时机。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一年到头都在移动中,只有冬天才会停下来。 冬天是孕育万物新生的时候,对于靠天吃饭的匈奴来说也是如此,原本在外游牧的匈奴士兵,在冬天都和家人团聚,很多夫妻都会在时候孕育孩子。 等到来年春天,匈奴人的妻子大多已经怀有身孕,当汉朝士兵攻打过来的时候,匈奴人仓皇逃窜,很多妇孺在逃跑过程中失去胎儿。 汉武帝此时攻击一举两得,既斩杀了青壮年匈奴士兵,还有效减少了匈奴下一代的出生,匈奴的人口本就繁衍比较困难,如此一来更加势微,逐渐不成威胁。 这个计策在北击匈奴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汉武帝三次出征匈奴,每次都大胜而归,收复了大块版图,让北方的经济连成一体,得到了繁荣发展。 参考资料: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百科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因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怒不可遏,怒斥道:“七万大军毁于李广利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