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包工头林有威,收留了一个走失10年的聋哑老人。6年后,老人的家人

老阿七说史 2025-02-17 17:53:14

2016年,杭州包工头林有威,收留了一个走失10年的聋哑老人。6年后,老人的家人找来,要把他带回。谁料,林有威却将人拦下,还说:把钱结清了再走! 正沉浸在团聚喜悦中的一家人回过头来,握住包工头林有威的手,不住得表示感谢。 “感谢您这么多年照顾我四哥,您是我们一家子的恩人,这些年四个在这里不白吃不白住,我们一定尽力补上。” 林有威愣了一下,知道对方这是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赶忙摆摆手解释道,“兄弟我哪能要你们钱,老大哥这么多年也是我们的工友,他的工资我都帮他记着呢!” 林有威赶快掏出几本厚厚的账本,账本上的日期从2017年开始,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聋哑老人这么多年在工地里干活需要支付的工资。 一时间,大家都没想到事情是个走向,聋哑老人的家人拥着林有威的肩膀,不住得说“好人啊!四哥真是遇上好人了哇”! 林有威认真给聋哑老人的家人展示账本,由于不知道老人的名字,账本上记录的名字叫哑巴,多年来工程队的工友来来往往,哑巴老人始终是工程队的一员。 一笔笔计算清楚的金钱,是哑巴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老人和林有威及工友们互帮互助的情谊。 多年前,林有威带着施工队来到良渚,在工地上安了家,工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林有威是包工头,也是大家长,大家有缘再一起打工,相互帮助是家常便饭。 良渚的工地跟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工人们每天认真工作,不同的是,这附近有一位聋哑老人,经常会来工地附近拾一点儿不要的废铜烂铁。 老人显然是一位找不到家的人,工友们同情他的遭遇,有时候会主动给老人留点儿东西,有时候是吃得,有时候是干净的衣服。 从附近居民的口中,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故事,聋哑老人不识字,周围人想要问出他的来历也找不到头绪。 老人并不是流浪者,只要有机会,老人就会在附近干点儿活,也许能赚几个钱,可是他年纪大了,又没有身份,就算周围居民同情他,也帮不上多大忙。 热心的工友也都是背井离乡,能体会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机会,他们接纳了这位聋哑老人。 “老人家,你想在我们工地干活吗,扫扫地、干干杂活什么的,我们给您发工资。” 工友们找到老人,一边说一边比划,试图让老人理解他们的意思。老人抬头环顾工地,然后径直走到放工具的角落,拿起了工具挥了挥。 工友们都为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从那天以后,老人就成为了工地的老大哥,他人很勤快,从来不偷懒,只要哪里有需要,就会主动上前工作。 包工头林有威想,他们不能因为老人没有来历,就占他的便宜,老人也应该跟其他人一样的到应有的工钱。 可是老人身份成谜,无法办理账户存钱,每个工期的工资也不是小数,放在身边不安全,林有威请几个工头做个见证,提出帮老人存着工资。 工程队的工作并不总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无论到哪儿,他们都会带着老人,老人也把工程队当成了家。 每当春节共有回家的时候,老人就留在工地,替大家守着他们工作的家。林有威和工友们知道,老人一定是有家的,可惜口不能言,手不能写,老人无法自己找回家。 跟老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工友们就开始自发为老人寻找亲人,警察局、网络寻亲、工友群转发扩散,每次有不同地方的工友来到工程队,他们都会问一问,听没听说过走失老人的事情。 工程队最担心的就是换项目的时候,大家的工资也都是别人发的,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愿意给一个用一个没有身份的老人打工。 所幸世上还是好人多,工友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音,老人的家人在网上看到了照片,从样貌到一根手指残缺的细节,让他们确定了身份。 家人们得到消息,立刻驱车前往杭州,失散的一家人,终于在工地上团聚。经过身份确认,被工友们叫做哑巴大哥的老人,终于找回了名字何志友。 “何大哥,这是您这几年的工资,我都给您攒着呢!”林有威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那里装着几万元现金,是何志友多年来的工资。 参考资料:对话“帮工地聋哑老人寻亲五六年”工友2022年01月29日19:07封面新闻

0 阅读:573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