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走了25000里,国民党军司令吴奇伟就带队整整追了20000里,谁料,1949年的10月1日,他却赫然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城楼上,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庄严肃立。身着礼服的要员中,站着一位面容坚毅的将军,他就是吴奇伟。十四年前,他曾带领国民党军队追击长征中的红军,如今他却与昔日的对手一同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启战略性长征,吴奇伟率部从湘江开始,负责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设防堵截。 奇怪的是,几个月下来,尽管双方不断接近,正面交战的机会却寥寥无几。这在后来被一些历史研究者认为并非偶然,而是吴奇伟本人的刻意为之。 早在湘江战役之后,吴奇伟就察觉到红军灵活机动的战术与其顽强的战斗意志。那场战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他对继续盲目追击产生了疑虑。 尤其是在红军突破乌江防线、快速占领遵义后,吴奇伟更加意识到,这支部队绝非可轻易围歼之敌。 正是因此,当贵州军阀王家烈向他发出紧急增援请求时,他采取了拖延战术,并未立即派兵支援。 蒋介石得知后勃然大怒,迅速下达死命令,要求他无论如何必须夺取遵义,并暗示如若再延误,军法处置就在眼前。迫于压力,吴奇伟不得不率部投入正面作战,与红军在遵义展开激烈交锋。 由彭德怀指挥的红军主力对吴奇伟的进攻做出反应。 毛泽东亲自为此战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命令部队集中兵力反击吴奇伟部。这场战役成为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胜利,红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给国民党追击部队以重创。 吴奇伟的两个主力师在战斗中惨败,伤亡惨重。吴奇伟在混乱中指挥残部撤退,他成功避开了红军的追击,勉强保全了性命。 1937年淞沪会战,连续三天三夜的激战,日军轮番进攻,战线岌岌可危。吴奇伟指挥部队死守阵地,即便肩膀负伤,依然坚守岗位,直到援军到来。 这场惨烈的战斗,让他的部队赢得了“铁军”之名,也让吴奇伟的名字在抗战史上烙下深刻印记。 这并不是吴奇伟第一次如此置身险境。时间回溯到1938年的万家岭战役,当时的战况更加凶险。身为前敌总指挥的吴奇伟,将指挥部设在战斗最激烈的前线,亲临一线督战。 这些战场上的高光时刻,让吴奇伟成为抗战时期屡建战功的名将。而他在重庆保卫战中的表现,更是将这种英勇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1941年,面对日军空袭和长江要塞的猛烈进攻,吴奇伟再次选择将指挥部设在最危险的区域,意在近距离观察敌情,随时调整部署。 数次击退敌军的强攻,牢牢守住了阵地。这场守卫战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让跟随他的士兵对他充满敬重。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重用吴奇伟,委以重任。然而,这位曾多次浴血奋战的将军却渐渐对国民党的统治感到失望。 高官厚禄并没有带给他预期中的施展抱负的机会,反而让他感到政治的残酷。他曾在战场上身披军装、直面敌军的热血岁月,似乎正随着和平的到来而变得遥远而陌生。
红军长征走了25000里,国民党军司令吴奇伟就带队整整追了20000里,谁料,1
心灵牧歌集
2025-02-17 17:30:36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