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伪军一千多人顶着烈日进山“扫荡”,口干舌燥,突然,眼前出现了个清水

婵媛的素影 2025-02-17 17:30:34

1941年,日伪军一千多人顶着烈日进山“扫荡”,口干舌燥,突然,眼前出现了个清水洼,他们蜂拥跑去抢水喝。没想到,远处李殿冰架起“大抬杆”,一枪毙伤30多个鬼子! 这一顿打得敌人猝不及防,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其实这就是李殿冰专门为他们设计的“陷阱”! 上世纪四十年代,李殿冰得到消息,一千多名日伪军来到了山里进行“扫荡”,他带着游击队第一时间做好了准备应对。 从数量上来说,他们的人数不敌对手,但是因为对地形十分熟悉,所以大家根本不惧怕他们,反而摩拳擦掌,必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李殿冰作为民兵队长,他最擅长领导游击队员们用“麻雀战术”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这个麻雀战术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应敌招数,主要是配合八路军进行作战,起到打乱敌人脚步的作用。 李殿冰带着游击队员们藏身在山林中,等到敌人进山之后,他们便分散成一个个小队伍,对敌人进行隐蔽袭击。 当地敌人进行反击的时候,小队伍就会立刻后撤,拉开距离。 如果敌人落单,他们就能够聚在一起,一举消灭敌人,要是敌人继续前进,游击队也可以继续袭击。 因为这种方式很像是麻雀吃食,所以他就生动形象地给战术命名为“麻雀战术”,在实际作战中,这种作战方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往往让敌人束手无策。 在一千多名日军进行“扫荡”的时候,李殿冰就再次使用了这种战术,消耗了日军的体力和精力。 正处炎炎夏日,日军大部队很快就被炙烤地失去了力气,他们急于解渴,终于找到了一处清水洼。 当他们扔下重重的包袱,低头畅饮的时候,早就在这里埋伏好的李殿冰带着游击队员们架起了打猎用的土枪,准备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 这种土枪的威力巨大,打的时候需要好几个人抬着才能用,里面装填的火药也比寻常的枪支多上几倍。 随着“咚”地枪声响起,三十多个日军被打得倒在了地上,有些受伤不重的急忙挣扎着爬起来逃窜,场面十分狼狈。 这场战斗结束,李殿冰的战术再次起到了奇效,为了能够更加适用于实际战斗,他在使用中对这种战术做出了多次调整,加强了机动性和灵活性。 抗战时期,他将自己的战术传授给了其他部队,并且在大会上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让更多的队伍能够掌握这种作战方法。 而李殿冰被称为“太行勇士”,得到了部队的嘉奖,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受邀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殿冰被批准可以家属随军,他没有将自己的家人全部接走,只让老伴和女儿住到了城里,照顾他的生活,儿子和儿媳没有沾他的光,仍旧留在乡下过着平淡的生活。 一直到退休离开,他作为劳动人民的本色都没有改变,始终关注着民兵建设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为了优秀典范。

0 阅读:1696

评论列表

短笛无腔信口吹

短笛无腔信口吹

3
2025-02-19 21:36

大抬枪,土铳。听老人们讲,在湖(江汉平原的湖网沼泽)里铲一块地,撒上粮食,等大雁成群飞过来吃食,看土铳的将旁边早埋好的土铳点火,一枪可以打死打伤几十只大雁,够两个大汉扎扎实实挑两担的,几百斤!

猜你喜欢

婵媛的素影

婵媛的素影

婵媛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