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也有幽默的时候,1973年当时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来到了中国进行访问,在和毛主席谈话的时候,基辛格突然说他听说主席在学习英语,主席却幽默的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简单的单词。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东华山养病与一名负责护理的年轻战士交谈。 毛泽东关心地询问这位战士的名字,当得知对方叫“钱昌鑫”时,他笑着调侃她名字多金。 在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与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一起就餐时,席罗瑞卿开玩笑地建议王芳去掉名字中的“芳”字旁的草字头,因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解为女性。 1951年,毛泽东与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谈话时,毛泽东开玩笑地说道将自己与彭德怀比作石头,幽默地表达了自己和彭德怀共同的努力。 毛泽东看到卫士进门时,微笑着询问情况。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毛泽东风趣地问他:“你知道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吗?”这句话化解了蒙哥马利心中的紧张。 两次对话后,蒙哥马利与毛泽东的关系变得轻松自在。 竺可桢在青少年时代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是通过科学为国家谋福祉。 完成学业后,他回到祖国,投身于国家的气象事业。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十余年里,竺可桢不辞辛劳,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 在1964年,他发表了《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详细探讨了光照、温度和降雨等气候因素如何影响粮食生产。 此文一经发表,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毛泽东邀请他到中南海面谈。 在谈话中,毛泽东提到,国家的农业八字宪法虽已涵盖了土地、肥料、水源等方面,但仍缺乏对气候因素的关注,而竺可桢的文章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竺可桢指出天有变数,管理并非易事。 与此同时,毛泽东强调两人分工合作,能够应对一切困难。 1973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与毛泽东的对话中,毛泽东轻松提到自己学习英语,且幽默地指出自己会几个简单单词,如“papertiger”。 这个词曾是毛泽东形容国民党反动派的比喻,后来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 两年后,基辛格再次来华,这次毛泽东对比基辛格夫人高出许多的身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开玩笑地提问基辛格对比自己高的女性有什么感觉。 这样的谈话让基辛格感受到毛泽东真实和自然的一面。 在访问中,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分别会见了尼克松,双方就多个问题交换了意见,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做出了较为温和的表态。 然而,在尼克松访华后,尽管双方在多方面的合作上取得了初步进展,但1974年,由于“水门事件”,尼克松被迫辞职,由副总统福特继任。 福特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并未显示出足够的决心,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提出了“日本方式”的方案,遭到中国方面的坚决拒绝。 福特政府虽然在对华政策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但中美建交的步伐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1977年,美国新一届总统吉米·卡特上任后,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决心。 卡特政府改变了以往美国对华政策的冷淡态度,并通过国务卿万斯等高级官员向中国发出明确信号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三项建交原则。 与此同时,布热津斯基等美国高级官员也与中国领导人展开了多轮谈判。 华国锋继续推进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方针。 1977年,中国与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在内,签署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协议。 这些国家的科技发展依托苏联体系,但由于技术较为先进,合作为中国的工业升级提供了支持。 此外,中国与东欧国家的经济交流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双方通过签订货物交换协议。 1978年,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外交互动更加频繁,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贸易协定。 此外,华国锋在多个场合重申,只有美国断绝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撤回驻台军事力量,才能推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978年,双方终于在美国华盛顿宣布中美建交的决定。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从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先后与世界各地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与欧美和拉美国家的建交达到高潮。 参考文献:[1]程明,婧红.毛泽东的幽默[J].湖南文史,2002(3):72-76
毛主席也有幽默的时候,1973年当时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来到了中国进行访问,在和
翀水流年长
2025-02-17 17:29:36
0
阅读: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