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将狄仁杰下狱,让来俊臣来审问他。谁知,来俊臣还没开始用刑,狄仁杰便爽快地认罪的,来俊臣对此沾沾自喜。几天之后,来俊臣才知道自己中计了。 来俊臣原本只是唐朝京城一名普通官员,可因其权谋心机,逐渐升职成为唐朝的酷吏代表,许多人都觉得他有些阴沉没人敢惹他。 他用心良苦地设计了大量的陷害案,陷害那些被他认为威胁武则天的官员,只要涉及到权力斗争,来俊臣便会操控一切,制造一宗宗“谋反”的案件。 在当时的社会,权力是最能决定一切的东西,来俊臣不仅仅是一个小官,他被武则天看中了,成为了专门负责抓捕、审讯异议人士的核心人物。 武则天当时的地位稳固,但外部压力依旧很大,内部有不少反对派,为了消除这些隐患,来俊臣如鱼得水,得到了极大的权力。 来俊臣的酷刑手段让人毛骨悚然,当时他指挥的审讯场景:审犯人的方法是全盘逼供。他们从不关心是否有罪,关心的是能否“找到”罪证。 把囚犯放进一个大陶罐里,只露出头部晒在烈日下曝晒,一直到无法忍受为止,为了逼供来俊臣还会亲自下手,让那些犯人痛不欲生。 这些手段不仅让来俊臣建立了自己的威信,也让他拥有了几乎能随意处置任何人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背后,埋下了无数的阴谋与灾难。 虽然曾因其刚直不阿惹怒过不少人,但也因此树立了正直形象,在民间他被誉为“神探”。对于来俊臣的各种不正之风,他早有耳闻,并且对这种人为所欲为的行为深感不安。 692年,正值武则天以独揽大权为主的时期。反对声音依旧不断,某些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迫使武则天去清除异己,就有来俊臣的身影。 来俊臣以“谋反”的罪名,将狄仁杰关进了监牢,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没有明确的证人,只是通过虚构的“证据”和“逼供”来支撑这个罪名。 根据当时的审判体系,狄仁杰被迫接受审讯,他的罪行在来俊臣的推动下几乎成了“铁证如山”。 在狄仁杰入狱后的日子里,来俊臣不急于立即动手,狄仁杰的名声与智慧会让他处于一个“高位”,既高高在上又容易暴露自己。 来俊臣决定施行“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让狄仁杰在心理上渐渐崩溃,每一次审讯来俊臣都装作温和,不急不躁,慢慢地用语言逼迫狄仁杰自愿交代罪行。 狄仁杰则不为所动,自己要用巧妙的智慧来脱困,而不是单纯的耐力考验,面对来俊臣的刁钻问题,他常常保持沉默,不轻易给出任何可疑的答复,正是狄仁杰与来俊臣对抗的高潮之一。 随着审讯的深入,狄仁杰感到自己仿佛落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来俊臣摆明了是想让他承认罪行,不论是否犯错。 狄仁杰终于忍不住,用自己一贯的冷静智慧作出了一个决定,他主动向来俊臣示弱,做出认罪的态度。 “我认罪,我认罪。”这句话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是服软,但这正是狄仁杰的聪明之处。 狄仁杰被捕时,他并没有立刻惊慌失措,他表现得异常冷静,这场审讯不过是来俊臣利用权力进行的又一次陷害,自己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屈服。 狄仁杰认罪并不意味着屈服。相反,他通过这一举动引起了来俊臣的疏忽,狄仁杰悄悄借机通过信件告知自己的家人,并要求家人迅速向武则天上奏,揭露这场冤屈。 狄仁杰的儿子收到了父亲的信后,急忙拿到武则天面前,指控来俊臣的行为。 武则天感到事态严重,于是立即指示下令调查真相,审理过程暴露了来俊臣的一系列阴谋,狄仁杰反而成为了武则天的宠臣。 面对事态的真相,武则天震怒,她当即召来来俊臣,并对他进行审问,在一番交锋后,来俊臣显然是欲盖弥彰,反而更加暴露了自己的罪行,武则天见来俊臣并不悔改,决定对其采取严厉措施。 “从此以后,不能再让类似来俊臣这样的人继续作祟。” 武则天最终决定对来俊臣进行公开处决,示众以警示那些想通过权力作恶的人,来俊臣的家产被充公,亲信被流放,来俊臣则以一种极为耻辱的方式死于非命。 通过这场权谋斗争,狄仁杰不仅脱险,还揭露了权力滥用的危害,这一事件影响了唐朝后期的政治生态,彰显了民间智慧和正义的力量。
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将狄仁杰下狱,让来俊臣来审问他。谁知,来俊
漫步岁月静好
2025-02-17 17:29:09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