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啥等到这么老才造反? 当年吴三桂已经拿下了这么大片土地,最后怎么还是输给康熙?其实,吴三桂造反时间掌握的还不错,他看到了金声恒和李成栋造反的下场。而且耗到康熙初年,满蒙成名大将都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了1个三流将领岳乐。 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吴三桂受命前往援助。 面对李自成的势力,吴三桂最终决定投降清朝。 随后的几十年,吴三桂在清朝立下赫赫战功,封为平西王,驻守云南。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安享晚年。 康熙帝决定撤藩。 年届六十的吴三桂并未选择退隐,而是决定起兵反抗。 他希望能获得类似明朝沐王府的地位,世代镇守云南。 然而,康熙并不打算答应他的要求,认为三藩的势力已日益强大,耗费巨大。 吴三桂麾下的将士、家人、民众不满。 而吴三桂,尽管已经年迈,仍然选择了起义。 吴三桂并非单独掌握权力,他的权势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这些人曾跟随他一起投降清朝,或是受益于他在云南建立的半独立王国。 在清朝初期,吴三桂掌握了云南、贵州等地的军政大权。 许多曾经投降的大西和大顺政权的残余势力,依托到了吴三桂的庇护。 假如吴三桂接受削藩,放弃手中的权力,也会直接影响这些利益集团的生存空间。 其次,吴三桂一直希望能够像明朝的沐氏家族一样,世代掌控云南的政权。 在清朝刚刚建立之时,吴三桂的忠诚表现使他获得了清廷的信任,尤其是在他出兵缅甸俘虏并处决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后,获得了亲王封号以及对贵州的管理权。 然而,此后,曾经给他以希望的清廷也开始收缩他的权力。 康熙帝的削藩政策,使吴三桂的理想破灭,感到自己被清朝当作工具利用。 尽管吴三桂年事已高,很多人认为他可以安享晚年,响应康熙的命令去辽东闲居,但吴三桂并不信任清朝的承诺。 在他之前,曾有过许多前车之鉴,像是南明的孙可望等人曾在投降后被封为王,但最终都被清廷冷落或杀害。 吴三桂深知这一点,且他已经在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了强大的根基。 即便他答应削藩,清朝接管这些地区后,吴三桂的旧部可能因与清廷产生冲突而引发新的混乱。 1673年,吴三桂起义,宣布反清复明,准备从云南起义,征战各地。 短短时间内,他带领的力量迅速横扫云贵地区,突破湖南,占据四川,甚至差点越过长江,逼近黄河。 然而,仅仅八年后,清军顺利占领昆明,吴三桂之孙在绝望中自杀。 当时,吴三桂已经61岁。 其他藩王和多位部将的体力和战斗力远不如昔日。 此时,清朝已入关三十年,满朝局势稳定,康熙帝正值青年。 此外,吴三桂并未充分重视清朝的防范措施。 多尔衮曾将其长子吴应熊带到京城,实际上这是一种监视手段。 然而,吴三桂却未能看透其中的深意。 早期,吴仅云南一省的财政支出就占据了当时清朝财政的大部分。 然而,康熙帝即位后,尽管年幼,他并未像以往的皇帝那样低估吴三桂的威胁,而是谨慎地开始防范这位藩王的反叛。 他起义的初衷是保住原本在清朝下的权力和地位。 吴三桂在初期进攻中积极行动,但在攻占长江以南后却止步不前。 尽管他有机会迅速控制南方,截断清朝的资源供应,甚至选择南下进军江南,或占领重要的战略要地,但他选择了分兵各地,争夺战略价值较低的区域。 与此同时,清军通过集结力量,逐渐从容应对吴三桂的进攻。 更为致命的是,随着起义的推进,他的长子吴应熊被软禁在北京,未能及时返回支援,这使得吴三桂在家族后继问题上陷入困境。 最终,吴应熊在清廷的压力下被处决,其孙子继位,但年幼的吴世璠缺乏政治经验,且在父亲去世后,年仅15岁的他也未能挽回颓势。 吴三桂在发动起义时,试图以一个名义上的“反清复明”口号为自己争取支持,但这一口号却显得格外荒唐。 他对清朝的“贡献”不言而喻,而他所宣扬的复明意图,与自己早年为清朝做出的贡献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文献:[1]吴方剑.黔中遗民吴中蕃生卒年考证与其入吴三桂幕府之辨析——兼论其诗歌成就及文化地位[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4,42(4):97-104
吴三桂为啥等到这么老才造反?当年吴三桂已经拿下了这么大片土地,最后怎么还是输给
岁月浅酌绘心绮
2025-02-17 17:28:55
1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