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结局如何?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者。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两人共同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凭借着出色的谋略,帮助李世民顺利登上了帝位。 长孙无忌出身名门,在年轻时,他与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唐朝建立初期,长孙无忌参与了许多关键决策,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直接参与了整个计划的执行。 然而,李治作为李世民的儿子,决定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因反对这一决定。 长孙无忌的言辞激烈,这引起了宫中一部分人的警觉。 李治的母亲武则天开始暗中策划除掉长孙无忌。 在一次政治斗争中,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朝廷决定对其进行审查。 长孙无忌在被削去爵位之后,被流放至远离长安的彭水县。 在彭水的流放生活并不如意,最终,长孙无忌在孤独和绝望中上吊自尽。 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在唐朝的初期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收复巴蜀的战役中。 尽管李孝恭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晚年的他却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最终死于温柔乡,享年不过四十岁。 唐朝的另一位重臣杜如晦深受李世民的赏识。 在李世民初期的战事中,杜如晦几乎是无处不在。 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他哀痛了三天,追封他为莱国公。 魏徵是另一位功臣,魏徵原本为李建成的谋士,但在李世民登基后,他迅速得到了重用,并成为李世民的重要顾问。 魏徵的忠诚,为李世民提供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公元643年,他因病去世,李世民为此感到深深的痛惜,甚至为此废朝五日。 李世民曾在魏徵去世后感叹,魏徵是他治国理政中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 房玄龄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的智慧,赢得了李世民的深厚信任。 在李世民的眼中,房玄龄是最得宠的大臣之一,但房玄龄的晚年并不如意。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因病去世,李世民为他追赠太尉,并将他与其家族安葬在昭陵。 还有一些功臣如高士廉、尉迟敬德等,他们在唐朝的开国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士廉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参与了政权,尉迟敬德则屡次在关键时刻保护李世民。 然而,尉迟敬德的晚年则充满了孤独,最终在李治的显庆三年去世。 李靖出生于隋朝末年,在隋朝灭亡后,李靖投身到李渊的麾下,随军参加了多次战役。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在突厥大营的胜利。 李靖带领仅有三千骑兵,突破敌军防线,成功击溃突厥大营。 随着李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威望日益提高,逐渐引起了朝廷内部一些人的忌惮。 李靖得知这些流言后,心生愤懑。 回到长安后,他决定将所有权力交还给李世民,回到家中静养。 之后他再未主动参与政务。 李靖在长安的生活就这样安稳地度过,直到他去世。 享年79岁,李靖被追封为卫国公,最终与其他大唐名将一同葬入了昭陵。 张公瑾原本出身世家,家族多代为官,曾祖父在北魏时期担任过侍中。 然而,时逢隋朝末年,政权动荡不安,他年少时便选择投身仕途,但正值农民起义四起。 尤其在河南,农民起义的势力如火如荼。 瓦岗军由李密和翟让领导。 张公瑾当时担任的是鄢陵地区的长史,相当于现代的市委秘书长。 瓦岗军一度控制了河南,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河南的政权几经易手,王世充、瓦岗军、李渊等势力轮番占据。 隋朝的灭亡以及随之而来的瓦岗军的投降,使得张公瑾最终决定向唐朝投降。 年仅25岁的张公瑾正式归顺李渊。 然而,作为一名投降的官员,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他在唐朝的上层缺乏支持,其家族也因不属于李唐依托的关陇士族而难以获得重用。 张公瑾开始意识到,若想在朝中立足,必须寻找一位靠山。 他决定投靠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势力强大,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军功。 张公瑾终于获得了与李世民会面的机会。 李世民对张公瑾的军事才干十分欣赏。 最为人知的,便是张公瑾在玄武门事变中的关键角色。 在事变发生前,李世民犹豫不决,张公瑾直接冲入房中,将占卜的龟壳打碎。 玄武门事变后,张公瑾因立下“关门之功”,被李世民任命为左武侯将军,随后出任代州都督。 然而,公元640年,张公瑾因病去世,年仅39岁。 参考文献:[1]杜正乾.凌烟阁与唐代政治试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7581
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结局如何?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者。 长孙无忌与李
嬿娩花下眠
2025-02-17 17:28:26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