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服兄弟? 在我国的传统家族观念里,有“亲不过五服”的说法,五服兄弟指的是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2025-02-17 17:22:34

什么是五服兄弟? 在我国的传统家族观念里,有“亲不过五服”的说法,五服兄弟指的是五服之内的血缘兄弟。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圈子大致由亲朋、乡党、同学、同事及战友等组成。 而其中的“亲”指的是血缘关系的亲戚,农村流传着一句话,无论时隔多久、距离多远,同宗同姓的人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人常误解为五代为一服,实则应为五代为一服,每五代为一轮,因此“出五服”意味着亲戚关系已超出五代。 对于远亲,往往在婚姻中可以不再受到五服的限制。 此外,家族内长辈和晚辈的称呼亦严格有序,从父母至祖父、曾祖等。 “五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计算上下四代的血缘。 具体来说,五服包括了“玄、曾、祖、父、我、子、孙、曾、玄”共九代。 五服内的亲戚是可以称为亲戚的,包括堂兄弟姐妹、姑侄、外甥外女等。 而超出这一范围的,则不再算亲戚。 贾家在《红楼梦》时期,恰恰位于五服的边缘。 宁国公和荣国公是贾家的开创者,分别建立了宁国府和荣国府。 作为亲兄弟,他们的家族依照五服制度发展。 根据《护官符》的脂批,贾家的八房均为宁国公和荣国公的后嗣。 具体到五服的计算,宁国公和荣国公各自拥有四个儿子,这些儿子又将家族延续到第五代。 宁国公的后代如贾珍、贾蓉等人,荣国公的后代如贾琏、贾宝玉等人,都是在五服的范畴之内。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需要对五服进行重新界定。 以宁国公和荣国公为基准,计算他们各自的五服,宁国公的子孙如贾蓉和贾蔷,仍然属于五服的亲戚范围。 而荣国公的子孙如贾宝玉和贾琏,也处于相同的亲缘圈内。 五服制度本身也涉及到丧葬的仪式要求。 宁国公的后代,如贾蓉,虽然已经是第五代,但仍需遵循丧葬礼仪,承担起为长辈守孝的责任。 同样,荣国公的后代也必须履行类似的义务。 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最为严苛的丧服是“斩衰”,用于亲近的家人去世时,通常是用粗麻布制作,边缘不加缝制。 父亲去世后,子女需要穿斩衰,丈夫或长子去世,妻子和父亲都需要服此服。 此服的服丧时间一般为三年。 接下来是“齐衰”,它分为多种形式,包括齐衰三年、齐衰杖期等,适用于与死者关系稍远的亲戚。 丈夫为妻子服齐衰,未婚女儿为母亲服此服,孙子为祖父母服齐衰等,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等。 “大功”和“小功”是针对较远亲戚的丧服。 大功服由熟麻布制作,适用于堂兄弟、姑嫂等,服丧期为九个月。 小功服则为稍粗的熟麻布,适用于例如兄弟之妻、已婚姐妹等亲属,服丧期为五个月。 最后,“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丧服,适用于更远的亲戚。 它一般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 大约三个月的服丧期内,家族成员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亲属需要穿戴此服。 在“五服”之外,亲属关系超过五代的人则不再需要穿丧服,而是仅用布缠头或袒露左臂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六亲的解释也令人注目。 “六亲不认”现代人理解为对亲情冷漠、毫无情感可言。 它所指的“六亲”是中国古代对亲属关系的特定划分。 传统上,“宗亲”指的是父系的亲戚,通常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 “外亲”则是母系亲戚,如外祖父母、舅舅、姨妈等; “妻亲”则涉及妻子一方的亲戚,包括丈人、丈母娘等。 关于“六亲”的具体含义,最常见的一种来自《汉书》,它将“六亲”定义为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和儿子。 这个说法与现代人的认知最为接近。 古代社会普遍重视父系家庭,忽略了女性亲属的地位。 另一种解释来自《老子》,它提出“六亲”应为父、子、兄、弟、夫、妇。 他认为当“六亲不和”时,才会提倡孝顺与慈爱,但他更倾向于提倡一种无须外在压力便应具备的伦理观念。 还有一种解释出自《左传》,这其中的“六亲”包括父子、兄弟、姐妹、甥舅、婚媾和姻娅。甥舅指的是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而婚媾和姻娅则指代的是配偶双方的直系亲属。 特别是甥舅关系,古代社会中由于母系亲戚的地位较高,舅舅在家族中的地位也较为特殊。 参考文献:[1]张利军.五服制视角下西周王朝治边策略与国家认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30-136

0 阅读:0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历史要细品,读来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