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激发、唤醒和点燃|李书福建议初中阶段开始因材施教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

超级奶爸吖在旅行 2025-02-17 14:32:08

教育是激发、唤醒和点燃| 李书福建议初中阶段开始因材施教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教育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显然,我们永远找不到标准答案,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因为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适合所有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在从一个极端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卷起来时,课外辅导班满天飞,不上辅导班的孩子会被老师歧视;减负时,连家庭作业都不布置了,所有的辅导班都成了“地下情报站”。要么应试教育,要么快乐教育,我们为何不能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

教育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吗?是为了参加奥数比赛吗?是为了考取状元吗?这些是教育可以达到的目的,但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唤醒和点燃孩子内心对学习的渴望和激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到优良的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方式,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专注并发展之。生活由各种复杂的问题组成,专业选择、职场困境、科研攻关、恋爱情商、亲子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你还能记得元素周期表吗?什么是三角函数、微积分?请背诵焦耳定律及公式…这些基础知识恐怕你早已忘了吧!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和积累能力的过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兴趣方向及心理特征快速分化的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增强,个体差异也日益显著。这个时候开始“因材施教”是更好的教育模式吗?如何定义千人千面的“材”?又如何实施千人千面的“教“?

首先,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开始逐步建立,但他们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思考都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仍需加强,“全才”教育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而非“专才”,让他们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最终转化为个人的核心能力,例如数理逻辑、决策力、责任与勇气、团队合作等,这些能力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其次,从“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到因材施教,会不会是另一种隐形的“一刀切”?将学生按照兴趣及优势进行划分,但这个阶段呈现出来的差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甚至是一种假象,过早地将孩子们归类,是不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失去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

理想化的“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需要增加大量的教育成本和教育资源,并且容易陷入“教育功利性”的怪圈,又一次违背教育的本质。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吗?那些现在看起来“作用”不大的学科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我有一个“过渡方案”:借鉴大学生选修课的模式,例如:开设编程、艺术、AI、工程技术等多样化选修课,满足孩子们不同的兴趣需求。也可以开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相关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掌握个性化教学方法,如开放式作业、互动式课堂、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在不同领域的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会有利有弊,同样,这种方式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修和选修如何平衡?老师和孩子的压力会不会更大?是否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能力?……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的能力,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同时,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建立自信、果敢和坚毅的人格比考上名校更有价值。

教育不是一个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复杂开放的问答题。回到我之前的两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你的答案是什么?评论区告诉我,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一起探讨。

0 阅读:0
超级奶爸吖在旅行

超级奶爸吖在旅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