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建议初中阶段开始因材施教最近看到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关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

建元看趣事 2025-02-17 14:19:20

李书福建议初中阶段开始因材施教

最近看到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关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禀赋的提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初中阶段开始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通过AI赋能和数字化助力,释放学生禀赋,发掘教育的无限潜能,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个提议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它同时满足了超前和实用两个重要的点。它既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也能在当下开始落地实施。而且如果能够有效执行,我们的中学生将极大受益。

我读初中的时候,班上其实有很多同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但当时我们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学校也只有一套测试标准,就是考试。

我们只有不超过一半的人继续上高中,其他同学基本都去沿海城市打工了。因为时代和技术的局限,没有任何人去想一个问题,就是让孩子们在学校就做自己擅长的,学自己擅长的。

我亲眼目睹了很多有各种天赋的同学,因为没有被释放天赋发掘潜能并且过早进入社会,而变得非常平凡,甚至走上歪路。

他们原本可以被放在不一样的岗位,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但没人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学校只有考试这一个标准。虽然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考试,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读那些教科书。

李书福的建议和北大教育学院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里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林小英呼吁减少对标准化考试的依赖,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比如关注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

在节目快结束的时候,《十三邀》团队的摄影指导问了林小英一个问题:一个正常的社会孩子,他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林小英的回答振聋发聩,她说:“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完成两个使命,一个是基础性,一个是预备性,基础性就是你得为人的整个一生打基础。而为人的整个一生打基础的所练就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直接用一个分数来表达的。”

“基础教育第二个特点就是预备性,预备性又分为两个,一个是为整个人生做预备,为职业做预备,然后为升学做预备。第一次教育系统开始大量地往外甩人,就是中考毕业以后。第一次甩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原则,这就考验我们如何理解基础教育里面这个预备性原则。一个社会打算要有多少青壮年劳动力。一个是他有这个愿望,第二,他确实也不想在正式教育系统里面待了。要给他这个出口,但是教育系统必须要为这类人做准备。那我们看初中里面,为这些人将来的职业预备做了一丁点准备吗?没有,而且我们这个社会支持系统是缺乏的。”

林小英和李书福的观点一样,就是在初中阶段就开始教育分流,开始因材施教。

有些确实不想继续升学的,可以让他们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去做准备。比如动手能力强喜欢鼓捣小玩意的,开始学习机械或者修理。比如数学很厉害但其他科目实在是没救了的,可以就让他只钻研数学。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并且为他们兜底。

当然,这种千人千面的教育需要技术的支持。所以很多想法以前无法做到,但以后可以。比如线上教育平台和AI,两者结合,将为教育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这种技术的更新是一步步来的,但只要在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当年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特意安排了三个班,这三个班每天有几节课都是通过电脑开视频直接听名校老师讲课。名校老师在他自己学校上课,这三个班的学生通过电脑在几百公里之外听课。这在现在看来特别平常特别常见,但在那个手机都还没有摄像头的年代,已经非常超前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那几个班的学生成绩突飞猛进,效果极好,所以学校让每个班都开始听名师讲课。学校通过这种技术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而在当下这个技术更加爆炸的时代,特别是我们国家已经遥遥领先的AI技术火热的当下,如何利用好数字教育,确实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初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个体认知能力、兴趣特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动力、职业选择和自我认同。

此时若通过AI分析其思维偏好,比如擅长空间想象还是语言逻辑,就可以精准设计学习路径,避免“填鸭式教学”扼杀创造力。

而且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容易因学业挫败产生自我否定。通过AI可以实时监测学习情绪,动态调整任务难度,避免出现“习得性无助”。

现在大部分地区通过中考实现普职分流,初中阶段过早的标准化考试导致“为分数而学”,压抑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可以通过AI+线上平台可构建学科能力和职业倾向,为职教方向学生提前匹配实践资源,减少盲目内卷。也为那些不想继续在正式教育系统学习的孩子兜底。

高中阶段学生兴趣固化、学业压力激增,如果初中未打下适配基础,后期转型成本极高。有相关研究显示,初中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学生,高中阶段选择与自身能力匹配专业的比例会提高37%。

而且初中是语言、数理、艺术等智能分化的关键期。我们可以通过AI识别某生音乐智能突出,线上平台推送作曲软件教程+数学节奏分析课,促其发展为“理工+艺术”复合型人才。

初中阶段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批判性思维和兴趣驱动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通过AI生成“学习档案”,记录学生从死记硬背到主动探究的转变过程。

不只是学生,老师也可以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设计师”,利用AI分析班级数据,设计差异化小组任务。比如,针对“几何薄弱但热爱绘画”的学生群,布置“用立体构成原理设计建筑模型”项目。

初中是连接童年与成年的桥梁,也是个体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的枢纽期。通过AI与线上平台的深度结合,不仅能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育,更能让学生在自我认知清晰的路径上成长,避免成为标准化教育流水线上的“复制品”。

这一变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脚本”。

浙江省作为中国数字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教育改革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优势。若将浙江作为初中教育改革的试点,结合AI与数字科技,可尝试很多系统性的创新实践。

首先,可以整合现有“之江汇”教育广场,打造省级统一智慧教育平台,接入AI能力,用AI自动标注教材、课件、实验视频等内容,按学生画像精准推送。并且可以实时监测全省初中校的课堂活跃度、作业完成率、薄弱知识点,辅助教育决策。

其次,用AI驱动教学场景重构,从统一授课到智能分组,进行动态分层教学。用摄像头+AI分析学生课堂表情与姿态,提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比如检测到超30%学生出现“困惑微表情”,自动弹出知识点动画回顾。

建立全省初中生错题数据库,AI归纳典型错误类型,定向研发教学策略。

在浙江这种经济活跃的省份率先实施AI数字教学,能让更多初中的孩子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以此为职业。也能让更多公司招到合适的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希望我们能借助科技,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0 阅读:6
建元看趣事

建元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