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燃气整改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2月16日,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告表示:上级单位已派驻整改督导专班。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这条消息既令人感到欣慰,也让人心情复杂。
此前,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燃气收费问题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称,2024年4月查处重庆燃气集团多计多收燃气费问题以来,该企业落实整改责任不到位,仍然存在抄表周期混乱、违规估抄、错抄、抄表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拟对其从重处罚,罚款810万元,并责令立即整改。
这一通报透露出的信息,惊呆了一众网友。屡教不改?阳奉阴违?重庆燃气还能这么操作?简直不可思议。
2024年4月,重庆市多位市民反映,更换燃气表后费用暴涨,甚至有用户发现停气后燃气表仍在“空转”。荒诞现象背后,暴露的是企业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和对消费者权益的肆意践踏。此后,重庆市表态,立案调查14件违法违规线索,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重庆燃气的上级机构也对时任重庆燃气党委书记、总经理予以免职。
大半年过去了,公众都以为问题早已解决。然而,从最新通报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整改不过是“表面文章”,问题依然存在:抄表混乱、违规估抄、错抄、抄表力量不足……这些“老毛病”一个没少。
整改是必须的,但如果整改后依然如故,那所谓的“整改”不过是一场表演,既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没有让企业真正汲取教训。
问题如此严重,整改如此糊弄,为什么涉事企业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法律和公众的底线?莫非是因为起初“罚得不够狠”?还是说,问题的根源并不只在企业本身,而是直指更深层次的监管失灵?
如果是前者,那么,重罚810万可能会让涉事企业长点记性。如果是后者,那么,仅有罚款是不够的。
目前看来,针对重庆燃气收费乱象,地方政府和重庆燃气的上级单位下了“两手棋”。尤其是,由同一系统内部派驻整改督导专班,可谓知根知底,对个中障碍和堵点具有“定点爆破”之功,结果可以期待。最大的看点在于,上级单位能不能不徇私情、不畏阻力,揪出“假整改”责任人,依法依规予以严惩。
“整改无果”的闹剧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绝不能再发生。对此案的处理,不能止于就事论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类似的问题还会一再上演。
无论是地方还是上级单位,都要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找出涉事企业漠视民利、漠视舆论的本质动因,以制度和机制改革推动根源性问题的解决,推动管理模式和监管模式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