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是一位抗日名将,晚年经济拮据,只能靠做煤球的小生意养家糊口。 这张拍摄于 2016 年的照片,如同一扇时光之门,缓缓开启一段深沉的家国记忆。镜头精准定格的,是抗日名将刘放吾的儿子刘伟民,在古稀之年回到祖国大陆祭祖的感人画面。 画面中,已过古稀的刘伟民,静静地伫立在父亲刘放吾的雕塑前。他神情肃穆,目光深邃而凝重,仿佛在与父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雕塑线条坚毅,恰似刘放吾将军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与担当。 刘放吾,这位从黄埔第六期毕业的名将,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便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他先后在陆军教导队、总统府警卫军、税警总团任职,从一名基层的小小排长做起,凭借着自身的坚毅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步一步晋升为营长。 淞沪抗战的烽火中,刘放吾率部与日军激烈交锋。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他毫不畏惧,冲锋在前,却不幸身负重伤。但伤痛并未阻挡他抗日的决心。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又投身于多场战役,一直在孙立人将军麾下效力。因其作战勇猛、指挥出色,被提拔为上校团长。 世人皆知孙立人指挥了名震中外的仁安羌大捷,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清楚,在那场战役中,正是刘放吾将军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解救了深陷重围的英军,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刘放吾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后来,他虽被任命为少将副旅长,但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局势变化,他也前往台湾。在台湾,由于没有强大的背景支撑,他只能屈就于军校担任教官,靠着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为了贴补家用,他甚至做起了煤球生意,艰难地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上世纪 70 年代末,刘放吾与家人选择定居美国,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人生最后的 22 年。值得欣慰的是,历史并未遗忘这位英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时,还专程拜访刘放吾将军,对他当年解救英军的义举表达诚挚感谢。 95 岁高龄时,刘放吾将军与世长辞,就此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
他的父亲是一位抗日名将,晚年经济拮据,只能靠做煤球的小生意养家糊口。 这张拍摄
碳水之都的少年
2025-02-16 21:20:49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