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投资股市,是为国家化债作贡献,必亏无疑。这种认知有一定道理,但是异常粗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打算先从房地产说起。
30年前,当房地产轰轰烈烈兴起的时候,大家欢天喜地地买买买,因为房价在不断升高,买到就是赚到,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如果有一天房价高出天际时,最后一批买房者在高位接盘后会面临怎样一种结局:那就是掏空6个钱袋子,然后无奈地背着一身巨债绝望地看着房价一天天跌下去。
如果30年前有一批“睿智者”说:房产就是一种骗局,是骗光老百姓积蓄的一种手段。我相信当时肯定也会有见多识广的人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从美国和日本所走过的发展之路看起来,这种说法依据确凿,事件的发展最终也确实只能有这么一个结局,他们说得不错!
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买买买?特别是炒房客,乐此不疲呢?因为大家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都赚到了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论和实际有着强烈反差的行为呢?逻辑断层在什么地方?
原来,上述理论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忽略了事件发展向好的这么一个过程。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刚出生,有人就断定他最终会死掉是一个道理,貌似正确,实则完全忽略了美好人生的发展、进步和创造过程,只看到两头,把主体给彻底否定掉了。我不相信哪个“专家”敢断言1995年买的一套房子到2025年肯定会亏本!不可能的事情。关键是出手要早!
现在国家提出要打造金融强国,这和当初发展房地产是一个道理。可以预见,在股市慢步上涨的过程中,越早入市的人越有可能捡到便宜筹码,只要耐心持股不瞎折腾,绝大部分人都能赚到钱。而那些后知后觉者,最终会在高位被套、成为化债主体,这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完全是一个道理,唯一不同的是买了房子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而股票不是这样。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把这轮牛市理解为化债手段,而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的经济结构要发生本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实现了产能自主定价权,提高了国际金融地位,而股民实实在在可以投资盈利,是双向互利的。只不过盈利的风险要比房地产大很多。
但是无论如何,我坚信现在入市要比市场涨到4000点甚至更高再入市风险要小得多,我更坚信比亚迪不会从现在的356元跌回到10年前的40元。现在早早地埋伏一两只好股持住,10年后一定会有价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