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时候,黄克诚将军三十岁的小儿子黄晴准备结婚,未来儿媳妇的家教家风都不错,黄克诚很满意。 1978年的春天,在北京一处普通的院落里,黄克诚将军正在处理日常工作。这时,他的小儿子黄晴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父亲汇报了一件人生大事——他想结婚了。这个消息让年过古稀的黄克诚感到欣慰,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多方面了解到,儿子心仪的这位姑娘出身于一个教养良好的家庭,为人谦逊,待人真诚。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整个社会风气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传统。一般人家的婚礼都比较简单,最常见的是用自行车组成的迎亲队伍,在街坊邻里的祝福声中将新娘接到新家。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豪华的婚礼也并不多见。 作为开国将军,黄克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他虽然位居要职,但在生活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得知小儿子要结婚的消息后,他立即召集家人开了一个小型的家庭会议。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商讨婚礼的具体安排。 在会议上,黄克诚首先表达了对这门亲事的支持。他认为,儿子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终身伴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紧接着,他就提出了对婚礼操办的具体要求:婚礼要保持简朴,不能搞得太过铺张,更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借用公家的资源。 黄克诚的这番话,在家人中引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作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郎,黄晴觉得自己的婚礼理应有些特别。毕竟在那个年代,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但是面对父亲的要求,他也只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婚礼显得更有意义一些。 这时,黄晴的大姐也试图为弟弟说几句话。她认为,考虑到家庭的社会地位,婚礼操办得稍微隆重一些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想法立即遭到了父亲的反对。黄克诚认为,越是地位显赫的家庭,越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践党的优良传统。 在这次家庭会议上,黄克诚特别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共产党人要时刻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参照,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提高就忘记了党的宗旨。他希望通过儿子的婚事,向社会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党的高级干部及其家属,同样要遵守艰苦朴素的作风。 这番谈话的过程虽然有些波折,但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作为一个革命家庭的子女,黄晴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他表示理解父亲的立场,并承诺会按照父亲的要求,举办一场简单而有意义的婚礼。这个决定,让黄克诚感到十分欣慰。 在讨论黄晴婚礼安排的过程中,黄克诚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婚礼。那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和爱人的婚礼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革命传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共产党人。 作为参加过长征、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黄克诚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在那些艰苦岁月里,他带着家人辗转各地,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要职,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些经历让他格外重视对子女的革命传统教育。 在家庭会议继续进行的过程中,关于婚礼用车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当黄晴提到是否可以借用一些公务用车时,黄克诚立即表示反对。他特别强调,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的家属,更要带头遵守规矩,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为了说服家人接受这个决定,黄克诚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提到了毛主席的严于律己,即使是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毛主席的女儿在学校遇到困难时,他也从不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力去干预。通过这个例子,黄克诚希望家人能够明白,越是地位显赫的人,越要以身作则。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黄晴最终完全理解了父亲的用意。他向父亲解释说,自己和未婚妻已经商量好了,准备像父母当年那样,用自行车队伍来接亲。这个决定让黄克诚感到十分欣慰,他赞许地点点头,对儿子的觉悟表示满意。 婚礼当天,新郎黄晴和几位亲友骑着自行车,组成了一支朴素的迎亲队伍。虽然没有豪华轿车,没有铺张的排场,但婚礼的氛围却格外温馨。街坊邻里看到这一幕,都称赞黄将军一家言传身教,为群众树立了好榜样。 这场朴素的婚礼,不仅是黄晴人生的重要时刻,更是黄克诚家风家教的生动体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高干子女的婚事都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黄克诚坚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这个看似普通的婚礼故事,实际上折射出了一个革命家庭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黄克诚始终认为,共产党人的后代不能因为父辈的地位而搞特殊化,而是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正是这种严格的家教,让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在一代代人中得以延续。 这个发生在1978年的婚礼故事,时至今日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艰苦朴素的作风永远是共产党人应该坚持的传统美德。而这种传统,需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才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致敬刘华清将军。刘华清将军,您的谦逊和执着令人感动。1980年,您在访...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