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曾仲明的部下凌师长,发现妻子一夜未归,勃然大怒,掏出手枪,指着她的头追问昨晚和谁在一起?不料,妻子施旦交代实情后,凌师长却转怒为喜! 施旦出生在江南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家中藏书万卷,自幼便在诗书熏陶中长大。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人雅士,对女儿的教育格外重视。 在那个女子多不识字的年代,施旦不仅能够精通四书五经,更是对诗词歌赋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在本地女校求学时期,因为才学出众,常常被老师引为榜样。 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施旦就是其中之一。她远赴欧洲求学,在异国他乡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英语和法语两门外语。 在欧洲留学期间,施旦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化,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这段留学经历,为她日后在政坛游走埋下了伏笔。 1920年代末期,学成归国的施旦很快就在上流社会崭露头角。她能用流利的英法双语与外国使节交谈,又能随口吟诗作对,展现东方女子的典雅气质。 在一次社交场合中,施旦结识了军界新贵凌师长。凌师长虽然出身寒门,但凭借军功一步步晋升,在当时已经颇具声望。 凌师长被施旦的才华与气质所折服,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组建了家庭。婚后的施旦安分守己,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1932年的南京,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每天都上演着权力更迭的大戏。这一年,汪精卫担任着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的职务,权倾一时。 一天清晨,凌师长发现妻子施旦一夜未归,立刻派人四处寻找。当他得知妻子参加了一场政要聚会后,内心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 凌师长拿着手枪冲到家中,对着刚刚回来的施旦怒吼连连。在死亡的威胁下,施旦道出了真相:昨晚她参加了一场由行政院组织的聚会。 这场聚会上,行政院长汪精卫也在场。施旦出众的才华和端庄的气质,让在场的政要们都为之倾倒。 聚会结束后,汪精卫以讨论公事为由,邀请施旦单独交谈。两人在密室中谈论时事、吟诗作对,直到深夜。 听到妻子说出汪精卫的名字,凌师长的表情瞬间发生了变化。他放下了手中的枪,仔细询问起聚会的细节。 施旦如实告诉丈夫,汪精卫对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欣赏她的才学,还邀请她以后多参加这样的聚会。 凌师长听完这些话,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他突然改变了态度,开始鼓励妻子多参与这样的社交活动。 在当时的南京政坛,汪精卫作为行政院长,掌握着重要的人事任免大权。许多军政要员都希望能得到他的青睐。 凌师长虽然已经是一名师长,但在军界的升迁之路并不顺遂。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靠山。 凌师长的政治算盘打得很准,他通过施旦与汪精卫的关系,在军界获得了快速晋升的机会。这种以妻子换取仕途的做法,在当时的政坛并非个案。 然而,这段不寻常的关系很快就传到了汪精卫夫人陈璧君的耳中。陈璧君在南京政坛素有"女强人"之称,掌控着汪家的政治关系网。 为了平息事态,陈璧君动用权力将施旦送往瑞士。这个决定虽然暂时平息了风波,但也让凌师长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筹码。 十年之后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精卫在日本扶持下建立了伪政权。此时的汪精卫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不再那么在意陈璧君的态度。 汪精卫随即将施旦召回国内,并任命她为私人秘书。这一任命让施旦的身份从一个军官夫人,转变为了伪政权的高级官员。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权力往往与背叛紧密相连。施旦的才华本可以在更好的舞台上施展,却在利益的驱使下走上了不归路。 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病逝,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后引发了一连串的变故。失去靠山的施旦,不得不连夜逃往香港。 在香港,施旦改名换姓,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她不再过问政治,也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直到九十年代的一次人口普查,才让这位昔日的才女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当时已是耄耋之年的施旦,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历史。 在法庭上,年迈的施旦承认了自己的过往,但也表示来港后一直洗心革面。考虑到她的年纪和表现,法庭最终做出了释放的判决。 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折射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才女,一个野心勃勃的军官,一个权倾一时的政治人物,他们的命运都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 在权力和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复杂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施旦的才华本可以有更好的归宿,却在丈夫的政治算计中成为了交易的筹码。
1938年,钱大钧黑着脸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众特务的面,一枪击毙了特务处长杨若琛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