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骟猪匠写了一副春联,次日发现居然没贴,震怒下差点杀了他,但知晓原因后立刻转怒为喜,还赏银二百两。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传播文化、教化百姓,下了一道特殊的圣旨。这道圣旨要求无论是朝廷大员还是平民百姓,每家每户在除夕之夜都必须在门上贴一副春联。 这个命令一出,整个京城立刻沸腾起来,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卖春联和找人代写春联的百姓。从城东到城西,从南市到北市,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春联,生怕违背了圣意。 除夕这天傍晚,朱元璋换上便装,带着几个侍卫微服出宫,想要看看百姓们是否都遵从了圣旨。在街道上走着,只见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了大红春联,喜气洋洋。 走到一条偏僻的小巷,朱元璋突然停下了脚步,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在巷子的尽头,有一户人家的大门空空如也,既没有春联,也没有门神。 朱元璋命人叫来这户人家的主人,询问缘由。主人跪地回答,自己是一个骟猪匠,不识字,也请不起先生写春联,所以才没有贴。 听到这个回答,朱元璋脸色缓和了下来,让人取来纸墨笔砚。他略加思索,挥毫写下一副切合骟猪匠身份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春联既道出了骟猪匠的职业特点,又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朱元璋写完后,将春联交给了骟猪匠,还特意叮嘱他一定要贴在门上。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再次微服出宫,专程来到这条小巷,想看看自己亲笔所书的春联。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那户人家的门前依旧空无一物。 这一发现顿时激怒了朱元璋,他立即派人将骟猪匠抓到面前。在朱元璋的怒视下,骟猪匠瑟瑟发抖,跪地解释自己的原因。 原来这骟猪匠虽然不识字,但认得出皇帝的笔迹。昨晚回家后仔细一看那副春联,发现竟是皇帝御笔,吓得他不敢贴在门上。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个平民百姓怎敢把皇帝亲笔书写的春联贴在自家门上。骟猪匠担心这样做会被人举报僭越,所以宁可冒着违抗圣旨的风险,也不敢把春联贴出来。 这副春联的故事要追溯到更早以前,还要从春联的起源说起。在古代,人们最初并不叫它春联,而是叫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木板,用来驱赶鬼怪。 桃符上最早写的是门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据说这两位神仙专门负责管理天下的鬼魂。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一些吉祥的话语,这才慢慢演变成了春联。 到了宋朝,春联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但主要还是作为驱邪避灾的工具。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开始注意到春联的文学价值,在写作上更加讲究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朱元璋写给骟猪匠的这副春联,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双手劈开生死路"形象地描述了骟猪匠的工作场景,"一刀割断是非根"则点明了这份职业的特点。 这副春联不仅切合骟猪匠的职业特点,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上联说的是靠双手开创生路,下联讲述的是用实干化解烦忧,既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又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春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讲究平仄、对仗和意境的统一。这副春联虽然写给一个普通的骟猪匠,但其文学水准一点也不低,体现了朱元璋深厚的文学功底。 朱元璋能写出这样一副切合骟猪匠身份的春联,显示出他对民间生活的了解。作为出身市井的皇帝,他对各行各业的特点都有深入的认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骟猪匠不敢贴皇帝所写的春联情有可原。明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使用带有龙纹的物品都会被认为是大不敬。 皇帝的笔迹在当时也被视为圣物,一般都要供奉起来。骟猪匠担心把皇帝写的春联贴在门上会被人举报,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森严。 在明朝,即便是一副春联,也体现着深刻的社会等级制度。官员和平民使用的春联在用纸、颜色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用普通的红纸写春联。 骟猪匠的解释让朱元璋的怒气一下子消散了。作为一个出身贫苦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平民百姓的处境。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还曾经在寺庙里当过和尚。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他特别重视民间习俗,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 骟猪匠对皇权的敬畏,反而让朱元璋看到了自己推广春联政策的不足。一个政策的推行,不仅要考虑上层的意图,更要考虑下层百姓的接受程度。 于是,朱元璋不仅没有责罚骟猪匠,反而赏赐了他二百两白银。这笔赏赐的数额相当可观,一般的官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百两左右。 这个赏赐不仅仅是对骟猪匠的奖励,更是朱元璋对民间文化的一种支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消除百姓对春联文化的畏惧心理。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广文化。他设立社学,鼓励民间读书,还命令文人到乡间教授文字。 推广春联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春联虽小,但它是连接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朱元璋给骟猪匠写了一副春联,次日发现居然没贴,震怒下差点杀了他,但知晓原因后立刻
翀水流年长
2025-02-15 18:09:05
0
阅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