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澳洲一名14岁少年在手术过程中,因大出血足足换了13公斤的血,不承想这次换血,竟在日后让240万婴儿获得新生。 1951年的澳大利亚,阳光依旧明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改变了14岁少年哈里森的人生。那是一次普通的胸腔手术,却因为大出血让这个年轻的生命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血液。 手术持续了十三个小时,医生不得不为他更换了近13公斤的血液,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三倍。在那个医疗条件还不够发达的年代,如此大规模的换血手术堪称医学奇迹。 这场手术中,数十位素不相识的献血者在接到医院紧急求助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们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入哈里森的身体,为这个年轻的生命带来新的希望。 在哈里森苏醒后,父亲握着他的手,讲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自己的血液为他构筑起一道生命防线,让他能够继续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从那一刻起,献血这个词就深深刻在了哈里森的记忆中。在澳大利亚,法律规定18岁才能进行献血,这让年少的哈里森只能耐心等待。 四年后的1955年,哈里森终于迎来了自己18岁的生日。在成年后的第一时间,他就走进了当地的献血中心。这一次,他不再是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名献血者。 从此,每隔几周,哈里森都会准时出现在献血中心。医护人员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位年轻的常客,他们称赞他的血管结实有力,抽血时总能一次成功。 这样的献血持续了很长时间,哈里森也渐渐习惯了定期献血的节奏。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在回报曾经那些救助过自己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没有人知道,这个年轻人的血液中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直到十多年后才被发现,而这个发现也让哈里森的献血之路有了新的意义。 196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的医学界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新生儿因为一种名为溶血病的疾病而夭折或留下终身的脑部损伤。 医生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这些不幸的婴儿大多数都是Rh阳性血型,而他们的母亲则是Rh阴性血型。当母亲怀上第二胎时,她的免疫系统会将胎儿的血细胞视为"入侵者",从而发起攻击。 在一次例行的血液筛查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哈里森的血液样本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这种抗体正是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关键。 这种被称为"抗D免疫球蛋白"的物质在人群中极为罕见。更令人意外的是,哈里森的血液中这种抗体的含量格外丰富。 医生们很快明白了这个发现的重要性。通过提取哈里森血液中的抗D免疫球蛋白,他们可以为Rh阴性血型的孕妇注射这种物质,从而预防胎儿发生溶血病。 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新生儿因为这种疾病而失去生命。那些幸存下来的婴儿中,很多也因为脑部受损而留下永久的后遗症。 这种疾病最为残酷的地方在于,它往往在第二胎时才会显现。许多家庭在迎来第一个健康的孩子后,第二个孩子却因此夭折或带着终身的残疾出生。 医学界很快发现,这种珍贵的抗体无法通过人工方式合成。它只能从携带者的血液中提取,而在当时的澳大利亚,哈里森是唯一一个被发现的合格献血者。 从1955年到2018年,哈里森的献血之路持续了整整6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一共献血1173次,平均每三周就会前往献血中心一次。 由于长期使用右臂进行献血,这位老人被澳大利亚民众亲切地称为"金臂男"。这个称呼不仅代表着他献血的坚持,更象征着他拯救生命的力量。 这份坚持的意义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也得到了验证。哈里森的小女儿在怀孕期间,同样因为血型问题需要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 父亲的血液保护了女儿腹中的胎儿,这种血脉相连的救助让这个故事更加动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项医疗发现的重要性。 到2018年时,已经年过八旬的哈里森不得不停止献血。医生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建议他结束这段献血历程。 在他献血生涯的最后一天,澳大利亚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统计显示,他的血液帮助拯救了约240万名新生儿的生命。 为了确保哈里森退出后抗D免疫球蛋白的供应不会中断,澳大利亚血液中心早在2011年就开始寻找新的合格献血者。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经找到了200多位具有相同血液特征的献血者。 这些新的献血者接过了哈里森的接力棒,继续为需要帮助的孕妇提供宝贵的血液资源。他们的加入,让这项拯救生命的事业得以继续。 在全球范围内,抗D免疫球蛋白的供给情况各不相同。欧美国家由于Rh阴性血型人群比例较高,相对来说供应较为充足。 而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血液制品的供应却十分紧张。比如在中国,Rh阴性血型的人口比例仅为0.3%-0.4%,找到合适的献血者难度很大。 需要这种治疗的孕妇往往需要通过跨境医疗或海外购买的方式获得帮助。这种现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血液资源分配的思考。
1951年,澳洲一名14岁少年在手术过程中,因大出血足足换了13公斤的血,不承想
雾隐轻语者
2025-02-15 18:08: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