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拿下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办权。可是当时的中国很穷,举办这样一场赛事的预算在30亿元人民币,最后各种精打细算,至少也需要25亿元启动资金。 1984年,中国不仅首次组团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1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更成功获得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意义非比寻常。 对于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来说,举办亚运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根据预算评估,举办这样一场国际赛事需要30亿元人民币。 即使经过反复测算和压缩开支,最低启动资金也要25亿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相当于很多中等城市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百业待兴,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国家预算仅能拿出19亿元用于亚运会筹备,这与最低启动资金的要求相差甚远,还有6亿元的巨大缺口。 这个数字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在50到100元之间。 国际上,不少国家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亚运会持怀疑态度。 有的认为中国缺乏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经验,有的则质疑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支撑如此规模的赛事。这些质疑声不断传来,给筹备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到了1988年,距离正式举办只剩下两年时间,但资金缺口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时的北京,已经开始了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施工,但资金短缺的问题始终像一块大石头压在筹备工作的心头。 1987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小学生颜海霞将自己所有的压岁钱——一块三毛钱,捐给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筹备委员会。 这笔捐款成为了亚运会筹备委员会收到的第一笔民间捐款。 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颜海霞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人,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加入到了支持亚运会筹备的行列中。 1988年,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举动再一次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情。 张明敏曾在1984年央视春晚演唱《我的中国心》,那时他已是家喻户晓的歌手。为支持亚运会,他决定变卖自己在香港的房产和汽车,带领60多名工作人员和简陋的演出设备,开始了全国巡回义演。 巡演的条件异常艰苦,三辆货车载着音响设备,在全国各地颠簸跋涉。最繁忙时,他们一天要演出三场,演出队员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极大的考验。 张明敏毫不退缩,一年内,他和团队走过了24个城市,举办了154场演唱会。每当《我的中国心》的旋律响起,台下的观众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合唱,歌声和热情融为一体。 原定的票价为三毛五,然而许多观众自愿多付票款,最终,这些零散的善款汇聚成了60万元。虽然这笔捐款与亚运会所需的资金相比微不足道,但张明敏的义举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国情怀。 在他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的捐款如潮水般涌入,来自各行各业的支持层出不穷。工人、农民、街头小贩,纷纷贡献出自己的心意。 香港霍家更是一次性捐赠了1个亿。海外华人华侨也积极响应捐款或捐物,总捐款折合人民币达到了7亿之多。 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虽然有大有小,但每一笔捐赠都汇聚成了推动亚运会成功举办的巨大力量。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筹资运动中,每个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现场气氛热烈,数万名观众挥舞着五星红旗,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场被外界质疑的体育盛会,最终以中国代表团获得183枚金牌的辉煌战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创造了亚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这场赛事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也为后来中国举办更多国际大型赛事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的中国,已经能够从容自信地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但那段艰难却温暖的筹备历程,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全球20顶级体育赛事价值排名,前五超过百亿,榜首超过三百亿
【5评论】【6点赞】